比如他看到了某一位七品官的卷宗,上面提到了一件事,說是此人曾與秦家叔父在多年前斗過詩,當時秦家叔父文采斐然,此人斗輸了,當場端起一杯茶潑向秦家叔父寫的那一首詩。
紙張全濕,上面本就未干的字跡就糊了,那首現場寫出來的詩,便未傳開去。
本來青嘯查到這件事,記的是二人算是結仇。
但是周時閱看到這里,卻馬上就想起了幾年前曾經無意聽說的一句話。
那是他在鄰近城池里的一間酒樓吃飯時,耳朵很尖地聽到了鄰桌兩名文人的說話。
其中有一人說,當年秦夫子斗詩會上即時作過一首詩,他在旁邊瞄過了兩句,只是兩句,就已經被驚艷到。
另一人說,是哪首詩?
對方搖頭說,沒有傳出來,當時就被斗詩的另一位給潑茶毀了,秦夫子也憤怒地甩袖離開,再沒提過此詩。
另一人又問,為何?令人驚艷的詩,傳出來讓天下學子都拜讀學習才是啊。
對方神秘兮兮壓低聲音說,這你可就不懂了,當時那詩只是前兩句,都有影射太子的意思,誰敢傳啊?
若是旁人,那樣的距離應該是聽不到對方小心的談話的,奈何周時閱的聽力本來就極為逆天,還真聽到了。
他不止聽到了,還記了下來。
當然,那已經是很多年前的一個小細節,但是現在看到此人的卷宗時,周時閱的腦子,就是能夠立即把這兩件事關聯到一起。
然后他一下子就分析了出來,此人當時其實并不是出于斗詩失敗惱羞成怒和嫉妒,倒像是救了秦家叔父。
而這一件事,說明此人的眼光毒辣,有看到那詩的瞬間就發現了不妥,當機立斷,馬上就把詩毀了。
秦家叔父離開之后應該也是很快反應過來了,所以,他后來也沒有再提過那首詩,否則,當時詩作毀了就毀了,他再寫一遍不就行了?_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