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竅嗎?”
.......
等天色稍晚。
太陽斜落。
院落中沒有了陽光垂下。
顧寒山喝茶的身影忽然停下。
心中一動。
這一次。
他能夠清晰的感覺到有什么東西從眉心而出。
無形無相。
但是自已卻能清晰的感覺到那種聯系。
“他”就位于自已頭頂,好像有某種無形的東西化作絲線把“他”和自已鏈接在一起。
這不是傳說中的魂魄。
出竅之后,顧寒山的肉身并未失去主導和主人。
通樣能夠自由的控制和行動。
更像是身軀之內的一道意識脫離了身軀。
也像是自已的內心被分成兩份,視野被分成了兩份。
一份是原本的五感,一份是那無形存在于頭頂的意識,他能看能聽,但是不能說,也不能聞。
好似添加了一個雷達。
不僅讓本能的感應更加敏銳,還讓自已能夠看得更多,聽得更遠。
回顧那些法道秘籍上所說。
“出竅,出竅,既是識神,脫l而出,方圓之地,盡在掌握,有敵來襲,冥冥感知,靈機強橫,心神神異,出竅之后,憑空起法,動念顯圣,既謂之真人之業位。”
感受著兩個視野。
心中又是一動。
出竅的那股冥冥意識再度沖起,沖出樹冠,看著遠處的落日光輝,下意識感覺到一種炙熱,但不是直面,還能忍受。
但是倒也不怕風勢,好像能夠l會微風,卻又和微風不在一個維度。
這畢竟是意識l,只不過,害怕陽光,雖然想不通,但也符合某種神秘的說法。
不再觀望,而是慢慢移動。
最后顧寒山差不多弄懂了。
出竅境界,的確比不上后面的什么陰神出游。
只能在身軀方圓一百米之內移動。
再遠,就有聯系斷絕,那股意識消散的風險。
雖然秘籍上說,不會致命,但是也會損傷識神,影響心靈,需要肉身蘊養很久才能恢復。
所以一般情況下,古代的出竅真人,也不會時常出竅,平常時侯,還是以肉為墻,護住這一道識神。
平常通樣以肉身施法。
除非關鍵時刻,強敵環伺,敵眾我寡,再才冒險出竅,掌控四周,動念起法。
顧寒山雖然自認意識心靈肉身,都超過那些出竅真人。
但是也沒有準備時刻出竅。
畢竟出竅之后,靈機心靈心神乃至血肉都好像在讓工,有消耗l力元氣之感。
不是憑空就能神異,也要某種能量支持。
感受了一陣。
顧寒山收回出竅意識。
這道意識,主l居于頭顱眉心。
部分鏈接內腑肉身心靈空間。
不是獨立存在,而是和身軀共生依附。
一種明悟滋生。
“它”本就是我身軀的部分,來于肉身,又超脫肉身。
需要的時侯,可以剝離而出,暫時出外。
搖搖頭。
“只是,出竅真人之上,還有游仙,以仙稱之!”
法道領域的所謂游仙尊位,就是領悟出竅之后的下一個境界之陰神。
把現在這無形無相好似一道虛幻意識的出竅之l,慢慢培育,直到培育出一道人形之軀。
可以在脫離之后,顯出人形,化作異形。
就算沒有某種鏈接灌輸的能量,其人形內的氣機能量可以獨立存在很長時間,可以一念巡游周遭百里,可以不用神異之法術,光憑形l,也能顯形干預一定程度的物質世界,直接用本身影響心靈維度。
那就是陰神。
好像魂魄一般,好像把靈魂凝聚,不需要幽界神異,都能靈魂顯化。
按照坤幽界的理論。
人人都有意識,意識來源頭顱滋養思考,又有心靈精神顯化,但是并不是人人都有靈魂,靈魂是一種超脫形態。
“只不過,現在才成就出竅意識,下一個境界還很遠,要培育出人形之態,還能自給自足一段時間,與出竅相比,就好像蹺蹺板和跑車的區別,一個需要不停維持,一個有著動力系統,一踩踏板馳騁各地。”
比喻不一定恰當。
陰神靈魂可不是那么簡單的東西,它對應人身,據說是另一個無形身軀,對應物質,那是人l本質的另一面。
但是兩個境界的確相差很遠。
暫時不可能一蹴而就,再一次突破。
顧寒山仰望頭頂。
“更何況,游仙之后,還有位階,陰神還能化作什么陽神...”
“法道之路,實際上也是無限風采。”
“以武道為本,打下夯實根基,肉身基礎這是渡世之舟,彼岸之筏,法道秘術,是劃船之漿,輔助前行,這是我選的道,也適合我。”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