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青顯然是胡謅的,系統換的東西就這個點有點難對付,別人問起來歷的時侯,尤其是老朱這種好奇心重的,不告訴他他能憋死,一直纏著。
…
朱元璋深吸一口氣,他還沒真正的放松心情,一些事情沒問清楚之前,他不至于過于失態。
害怕的就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于是他認真的問道:“此物畝產三十石……”
朱青回答道:“二皇子以及諸位老農精耕細作,用心呵護,并且土地堆肥十分肥沃,所以能夠出產如此之多的紅薯,若是換讓尋常百姓家里的土地,或許畝產二十石已經是極限。”
其實朱青這是保守的說法,但有些事就怕出頭,保守還是有保守的好處。
朱元璋深吸一口氣,再次得到這個數字,他的手都捏緊了。
別說是三十石了,就是朱青說的二十石,都已經是逆天了寶貝了。
老朱沉聲道:“不,依咱看來,此物畝產……在四十石!!”
朱青愣了下。
看著老朱,差點脫口而出:你比我還不要臉!
似乎是害怕朱青誤會,楊思億連忙站出來道:“四十石是為了百姓種地的時侯能夠有更多的期望。”
朱青當然不傻。
四十石第一是因為老朱著急給二兒子定個大功勞。
第二嘛,自然是為了讓百姓們的喜悅更上一層樓,畝產三十石,報個四十,不算太過分,有的人一米七還老說自已一米八,有的人十二公分還說自已十八公分呢。
朱元璋瞥了一眼朱青,繼續問道:“此物可挑地?”
朱青沉吟道:“目前來說,南方之地種植的產量明顯高于北方,不過由于臣也是第一次種,所以還不清楚南北差異,怕是得有兩年的對比才能知道。”
“不過紅薯倒是喜濕地,相信我大明地廣物博,在湖廣江浙一帶,或者福建一帶種植是完全沒問題的。”
老朱點了點頭。
其實他有點失望。
大明現在的難題,在北方!
“如何儲藏?”
到底是真正干實事的皇帝,對于農作物的幾個硬性要求十分了解,產量、習性、儲藏日期。
朱青道:“地窖儲存最佳,一般的農戶家中本就有地窖,就算是沒有的,挖一個也不費事,有地窖儲存的話,一季的紅薯存個一年問題不大,雖然沒法跟干燥的米麥相比,但紅薯這東西本就不是常儲糧,問題不大。”
朱元璋的臉色越發的欣喜起來。
朝臣也神色也開始眉飛色舞。
尤其是楊思億,嘴巴都快咧到耳根子了,一個勁的嘀咕道:“不早說啊……不早說,有這好事不早告訴我!”
朱青定了定神,補充道:“除此之外,紅薯的出粉不少,就像是山薯粉一樣,打碎濾水之后出粉,粉可以讓成干粉,也可以讓成粉皮,讓成各種食物。若是曬干的話,還能讓成別具風味的紅薯干,香甜回甘。”
“而這個紅薯葉。”
朱青指了指地上的藤蔓,眾人驚訝道:“這葉子也有用?”
朱青白了他們一眼,道:“那當然了,這玩意跟紅薯煮熟剁碎就是頂好的牲口飼料,產量這么大,干嘛不多種地來養牲口?現在咱們大明的土地不是種不完嗎?而且這紅薯嫩葉味道鮮美,可是極品的蔬菜!”
這話讓一旁的朱棡挑眉,他可是個吃貨。
而且是懂吃愛吃的人。
老朱也聽明白了,喃喃道:“這東西全身都是寶啊!”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