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曹昆已經和張剛約好了,要去祭拜一下他們的好兄弟孫偉。而姜敏,也已經答應了曹昆,晚上要去他家吃飯,也需要提前回家準備準備,洗個澡,換身衣服,貼個春聯。所以,在從李家菜館出來后,兩人直接就分道揚鑣了,各忙各的去了。下午兩點!曹昆提著兩瓶茅臺,帶著幾樣熟食,出現在了張剛家所在的小區大門口。而此時的張剛,已經提著幾個蘋果和橘子,在小區門口等著了。許久沒見的好兄弟相見,那自然是少不了一個狠狠的熊抱。曹昆笑容熱情道:“怎么樣剛子,今年復讀效果如何,能考上清北嗎?”“我可去你的吧。”張剛笑道,“你來你來,你給我復讀一年考個清北試試。”曹昆哈哈一笑,也沒和張剛在這個問題上多停留,很快就轉移話題道:“走吧,去看看孫偉,待會我還得回家貼春聯,然后去拜祭我爺爺呢。”“行。”張剛道,“先去看了孫偉再說。”說完,兩人打了一輛車,很快就離開了夏縣的城區。半個小時后!夏縣郊區,挨著河堤的一片荒地上,曹昆和張剛從出租車里走了下來。看著已經長滿了雜草的三個墳頭,甚至,連一個墓碑都沒有,都分不清誰是誰,曹昆看向了張剛,道:“這就是孫偉他們一家三口?”“對。”張剛道,“這就是孫偉他們一家,他們家的一個親戚給埋的。”“一開始是想埋到墓園那邊去的,不過,還得買墳地,還得交管理費的,那個親戚也不舍得花這種錢,就把三個骨灰盒埋在了這里。”曹昆看著面前的這三個小墳頭,點了點頭。河堤這種地方,都屬于沒有主的公家地,埋在這里沒有人管,也沒有人收取什么費用。當然,壞處就是,可能過個兩年三年的,這三個墳頭就沒了。接下來,曹昆和張剛兩人,將買來的東西,都一一擺在了三個墳頭前。摳逼張剛,一共就帶了三個蘋果,三個橘子。當他看到曹昆帶來了兩瓶茅臺,還有那種成包的牛肉和燒雞的時候,眼睛都亮了。見曹昆要將兩瓶茅臺,就這么全灑在三個墳前,張剛立馬心疼的給攔住了,只讓曹昆倒了半瓶。而至于曹昆帶來的那些個熟食,更是連包裝都沒打開。對此,曹昆也沒有在意。因為,張剛就這種占便宜沒夠的吊人!曹昆掏出煙,遞給了張剛一支,自己點了一支,明知故問道:“哎,剛子,你復讀這一年,打算報考哪所學校啊?”雖然心中早就做出了決定,報考姜敏所在的大學,但是,張剛肯定是不會告訴曹昆的。他吐了一口煙,搖頭道:“還沒想好,我主要也得先看看能考多少分。”話說到這,張剛直接轉移話題道:“對了,你和王珊珊怎么樣了?”“哪有什么怎么樣。”曹昆苦笑道,“早就不追了。”“嗨,你太摳了。”張剛煞有其事道,“真的,你當初要是聽我的,王珊珊早就是你的人了。”看著張剛煞有其事的樣子,曹昆真恨不得一腳踹在他臉上。之前,曹昆追求王珊珊的時候,張剛沒少出謀劃策。那個時候,曹昆以為張剛這個好兄弟,是真的在為自己著想。殊不知,張剛只是想從他這弄錢!因為張剛的辦法很直接,很簡單,就是買禮物,用錢砸!還美其名曰,只要砸的錢多了,王珊珊自然就同意了。甚至,還聯合他媽李素玲,一塊從曹昆這搞錢。曹昆現在都記得,在張剛家的時候,李素玲是如何說的。“小昆啊,阿姨是過來人,阿姨就告訴你吧,想要搞定一個女人,最簡單的有效的辦法,就是用錢砸,阿姨絕對不會騙你的。”“這個金鑲玉項鏈,原價4500,阿姨作為首飾店的員工,能拿到最低價,也就是4000塊錢。”“你拿走送給王珊珊試試,保證比獻多少天殷勤,送多少天早餐都管用。”然后,曹昆就真的花了4000塊錢,買下了那個金鑲玉項鏈。之后,他又陸續從張剛的媽媽李素玲那,買了好幾樣這種款式的東西,送給了王珊珊。總共花了三四萬左右!而且,當時他超級感謝李素玲。人家用員工價幫自己拿貨,一分錢不賺自己的,多好的人啊!甚至,他當時超級感恩上天,竟然讓自己和張剛這樣人做了好兄弟!后來,直到進了監獄,遇到一個就是干這個的,曹昆才知道這一行的水多深。金鑲玉那玩意,就是純純坑大冤種的。管他標價4000多的,5000多的,還是6000多,甚至更貴的。就是一塊破玉,上面雕一個觀音或者菩薩,用黃金淺淺的鍍一層。這破逼玩意,成本連200塊錢都不到。也就是說,曹昆當初從他的好阿姨李素玲那買的那三四萬的這玩意,李素玲也就純賺他三四萬而已。真要論起過分來,李素玲這個狗比,比孫偉的媽媽劉佳敏都過分的多!當然,還有張剛這個狗比!曹昆之所以會買這些這么多錢的這玩意,少不了張剛這個狗比慫恿。總之,這一對狗比母子一唱一和的,著實沒少從曹昆這弄錢。張剛抽了一口煙,繼續道:“對了,我媽工作的珠寶公司那邊,最近又來了一批好東西,你要不要再員工價拿點,以后在大學泡妹子也用的上。”草擬嗎!還想拿老子當冤大頭呢!曹昆叼著煙搖頭道:“算了吧,暫時沒有談戀愛的想法。”張剛倒也不勉強,道:“嗯,等你以后談戀愛,或者是追女生,需要這些東西的時候,直接和我說,咱直接員工價拿,別在外面讓人坑了。”如果不知道這個行業里的情況,曹昆在聽完這番話后,心里肯定暖暖的。瞅瞅!多好的兄弟啊,處處為自己著想!可惜,曹昆前世就知道這個行業里的內幕了。“那肯定的。”曹昆笑道,“需要這些玩意的時候,我肯定從你這拿,一分錢也不能多花。”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