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很快就又過去了三年,這三年來,蔣純惜不但培育出增產水稻的種子,還在山里發現了土豆和番薯這兩樣東西,而也是這兩樣東西,徹底解決了自古以來的糧食危機,讓全天下的老百姓都可以吃飽飯。?3~·這是多大的功德啊!太子并沒有獨攬功勞,關于蔣純惜的功績,整個朝堂都知道,皇上封了蔣純惜一個縣主的名頭,還把她賜婚給太子當側妃。在這值得一提的是,隨著蔣純惜一次又一次給太子驚喜,太子已經喜歡上了蔣純惜,深深為蔣純惜的能力折服和欽佩,畢竟對于太子這樣的男人,女人所展現出來的能力,可比容貌更令太子著迷。所以在蔣純惜培育出增產水稻的種子時,太子就有意娶蔣純惜為側妃,而這樣的想法,早就在皇上面前過了明路,因此當蔣純惜又種出土豆和番薯這兩樣東西,皇上想反悔也拉不要知道,能解決天下人溫飽的問題,蔣純惜在民間的威望甚至超越了皇帝,對于老百姓來說,誰當皇帝對他們來說并不重要,能解決他們的溫飽,這才是老百姓最關心的事情。所以把蔣純惜嫁給太子,這并不是皇上愿意看到的,可一九鼎,身為皇帝說出去的話豈有反悔的道理,皇上也只能捏下鼻子給太子和蔣純惜賜婚。,`事隔三年,蔣純惜是被太子用一場隆重的婚禮給娶進東宮的。按道理說,側妃說到底也只是個妾室而已,太子用娶正妻的規格迎娶蔣純惜入東宮,這朝中的大臣難道就沒有人參太子一本嗎?自然是沒有的,畢竟蔣純惜的功德太大了,太子用正妻的規格迎娶蔣純惜入東宮,那不是很應該的嗎?就連沈青嵐的父親沈丞相也不覺得有什么問題,對于蔣純惜能嫁給太子,沈丞相更是沒有半點的不滿。畢竟蔣純惜能嫁給太子,那太子的儲君之位就能更加的穩,有蔣純惜這個側妃在,皇上絕對不敢輕易有廢太子的想法。沈丞相既然已經跟太子綁定,那自然是希望太子的處儲君之位不可動搖,將來能順利的繼承皇位。因此沈丞相不但不會對太子迎娶蔣純惜有什么不滿,反而還讓人傳話給女兒,讓女兒以后多敬著蔣純惜一些,可不能跟蔣純惜爭風吃醋。?x¨xia,n?gs+h¢u`c+o?對于沈青嵐這個女兒,沈丞相早就已經失望透頂了,女兒嫁入東宮的所作所為,太子早在確定了對蔣純惜的心意后,就告知了沈丞相。沈丞相自然不會相信太子的一面之詞,派人到東宮調查了一番,可調查出來的結果,女兒在東宮的所作所為,只會比太子說的更加不堪而已,這讓沈丞相一張老臉都給丟盡了。所以啊!對于沈青嵐這個女兒沈丞相已經放棄了,就這么個愚蠢的女兒,這就算生下太子的嫡子也沒用。反正他們沈家只要忠心于太子,等太子登基后也不會虧待有功之臣,因此沈青嵐這個太子妃其實對沈家來說作用并不大。甚至沈丞相還擔心女兒那愚蠢的腦子,哪天做出什么愚蠢的事連累了沈家呢?蔣純惜和太子度過了一個美好的新婚之夜,而沈青嵐則是垂淚到天明,隔天早上蔣純惜來給沈青嵐請安時,看到的就是沈青嵐一副憔悴不堪的樣子。這三年來,沈青嵐的日子可不好過,沒了蔣純惜這個忠心又有能力的大宮女幫她管理東宮的事務,整個東宮的事務被沈青嵐管的一團糟,宮權自然是被太子收了回去又交到譚嬤嬤手里。而這還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慢慢的太子連最基本的體面都不愿意給沈青嵐,經常兩三個月不來沈青嵐這里成為了常態,這讓沈青嵐身邊的奴才也終于看清了沈青嵐這個太子妃在太子心里的位置。所以還有什么可說,這些奴才自然是不會再盡心的伺候沈青嵐,平常對于沈青嵐的吩咐能敷衍就敷衍,常常讓沈青嵐又氣又惱,可偏偏又拿這些奴才沒辦法。沈青嵐這種人典型的就是欺軟怕硬,對于忠心她的人,心腸是怎么硬怎么來,可對于欺負她的人,那就慫得跟鵪鶉似的,被欺負了也只敢偷偷抹淚,在背后唾罵幾句而已,根本就不敢做什么。而也是因為知道沈青嵐這副德性,沈丞相才放棄了她這個女兒,對于自己有一個這樣的女兒,感到無比的丟臉。“妾身拜見側妃娘娘。”蔣純惜走進來時,潘良娣等人幾個妾室連忙起身給她行禮。在這就要說了,潘良娣這些人可是連沈青嵐這個太子妃都不放在眼里,因此又怎么會服奴婢出身的蔣純惜。那自然是因為太子已經敲打過她們了,只要她們腦子不犯蠢,就不會在明面上跟蔣純惜過不去。坐在主位上的沈青嵐看到這種情形,那手中的帕子都要被她扯爛了,還用一臉憤恨的表情怒視著蔣純惜。很顯然在沈青嵐眼里,蔣純惜還是那個任由她可以打殺的賤婢。所以啊!才說她愚蠢。“都起來吧!”蔣純惜來到她的座位坐下,這才開口讓潘良娣等人起身。“大膽,”沈青嵐憤怒的聲音突兀的響起,“不給本宮這個太子妃行禮,誰允許你坐下的。”“來人啊!給本宮掌嘴,本宮今日非得給這個賤婢一點教訓。”沈青嵐的話自然沒有奴才理會,至于潘良娣等人,則是像看傻子一樣的神情,看著沈青嵐作死。“賤婢,”蔣純惜嘲諷道,“看來太子妃是不滿皇上的旨意,皇上早就已經除了我的奴籍,還封我為縣主,可太子妃卻還稱呼我為賤婢,很顯然是要公然抗旨,明晃晃的對皇上的旨意表達不滿啊!”“我可沒這樣說,你別冤枉我,”沈青嵐表情驚恐起來,“你這個賤……”沈青嵐連忙止住了聲音,可臉上的表情卻又憤怒起來:“蔣純惜,你難道忘了你母親臨終的囑托嗎?你母親臨終之前囑托你,要讓你忠心于我,不得生出叛主之心。”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