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蘇緊挨著趙驚鴻坐下來,“那劉錘確實是一員虎將。”趙驚鴻笑了笑,看了一眼張良道:“子房推選之人,必然無憂。”張良笑了笑,但心中總覺得奇怪,冥冥之中,似乎自己吃了大虧啊。“大哥,你將那劉春亭留下,所意為何?”張良詢問。趙驚鴻道:“當然是趁機要好處了。”“但咱們人都殺了……”扶蘇蹙眉。趙驚鴻笑道:“人多意見就多,意見多了就會導致不統一,很難說出個所以然了,但是現在殺的只剩下一個了,意見也只剩下一個了,這樣商討起來,不就簡單許多了嗎?”“大哥你可真是個人才!”林瑾端著盆子走進來,不由得贊嘆一聲。趙驚鴻看了一眼林瑾,“今日大哥為你復仇,可爽哉?”“必然爽哉,就是大哥……你下手有點忒狠了,那些人都拼湊不出來一個完整的尸體。”林瑾道。“人又不是我殺的,與我何干。”趙驚鴻對林瑾翻了個白眼。林瑾:“……”他竟然無以對。張良和扶蘇相互對視了一眼,不由得朝著窗外看去。外面隱約還能看到一個猶如鐵塔般高大的身影。嗯!這個身影,這個體型,背鍋似乎很合適。“大哥準備以劉春亭為上郡世家突破?”張良詢問。趙驚鴻點頭,“你一會去上郡嗎?”張良道:“我已經安排劉仁等人押車前往上郡,此間事了,我也要去一趟。”趙驚鴻道:“那正好,一會兒你帶著劉春亭一起回去。”“他可為所用?”張良問。趙驚鴻笑道:“兵法有云: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人之亦然,攻心為上,令其心智崩塌,擊垮其心,則其可為所用。”張良不由得眼前一亮,連連點頭。“現在劉春亭的心智已經被我等擊穿,他就像新婚燕爾的小娘子……”趙驚鴻正在打比喻。作為過來人的扶蘇一下就明白了,臉頰微紅,急忙制止,“大哥,還望正經一些。”趙驚鴻撇嘴,“就你正經!咱們兄弟四個人中,就你知曉其中滋味。”“大哥你……你休要亂說。”扶蘇只覺得臉上火辣辣的。這話是能說的嗎?羞死人了!張良和林瑾都滿臉羨慕地看著扶蘇。趙驚鴻見狀,不由得咧嘴笑了,“你們二人羨慕了?”“哪有!”兩人立即扭過臉去。“莫要著急,等咱們造反成功,便讓扶蘇給你們安排。”趙驚鴻道。張良傲然道:“男子當成大業,豈能被溫柔鄉所束!”“你清高!你了不起!”趙驚鴻對張良豎起大拇指,“那你把你懷里的頭發拿出來給我們看看。”張良趕緊捂著胸口,警惕地看著趙驚鴻,“大哥在說什么,張良不明白!我們還是快快商量上郡之事吧!”趙驚鴻放過張良,笑了笑繼續道:“我打算讓劉春亭為突破口,讓劉家為我們所用,作為世家之人,他們對上郡更為熟悉,也更好將這些火爐售賣出去。”張良微微點頭,“我覺得此計可行。”一旁的林瑾的小眼睛里冒出智慧的光芒,插嘴道:“大哥,有句話不知當講不當講。”趙驚鴻看向林瑾,心中涌出一股不好的預感,“我覺得你最好不要講。”“我覺得我還是說吧。”林瑾壓制不住自己內心的智慧,突然覺得智商占領高地了,若是不說出來,怕是遺憾,“與火爐有關。”趙驚鴻蹙眉看著林瑾。林瑾正了正身子,對趙驚鴻道:“大哥,我突然想到,其實咱們所謂的火爐,完全可以用磚石泥土來壘砌火爐,何必一定要鍛造火爐呢?為何他們一定要購買咱們的火爐呢?”張良和扶蘇的臉色微沉。趙驚鴻也是一陣蹙眉,無奈地看了一眼林瑾,“老四,你可真聰明啊,一下就發現問題所在了!”“嘿嘿!”林瑾不好意思地撓了撓頭,“就是突然想到了這點,其實壘砌火爐很簡單的,只需要……”“好了!不要再說了!以后也不許這么聰明了!”趙驚鴻道。“額……”林瑾不解,“為何?”趙驚鴻瞪了林瑾一眼,“以后你要是不知道某些話當講不當講,那就是不當講,就不要說了。還有,這件事情給我爛在肚子里,休要跟任何人再提起!”林瑾道:“那別人也會想到的啊,畢竟如此簡單,我都能想得到,別人定然也能。”趙驚鴻看著林瑾,緩緩道:“火墻由來已久,灶臺也由來已久,你可見有哪家普通百姓利用這些過冬?”“你所說之物,我將其稱之為壁爐,可壘砌在墻壁之上,蓋上煙囪,燃燒木柴,便可使屋內溫度變高。但是,柴木的燃燒速度你是知曉的吧?”“若百姓可一直燃燒木柴取暖,有如此條件,我們也就不用為他們操心了。”林瑾聞,不由得一陣慚愧。果然,智慧依然不是自己的強項。是他想簡單了。趙驚鴻繼續道:“而且,若是使用石涅,石涅是有毒的,就算有煙囪,屋內的毒氣也會增加,會導致屋內的人中毒而亡,并不適合。”“之所以鍛造火爐,乃是因為火爐密封性好,且有爐管排出毒氣,如此才能健康。”“還有,金屬導熱,可散發熱量,讓屋內熱的更快,溫度更高,你可明白了?”“嗯嗯!明白了!”林瑾連連點頭。張良和扶蘇聞,也不由得松了一口氣。他倆確實被林瑾的話給嚇了一跳,萬一真的如此,大家都壘砌火爐,不購買他們的火爐,豈不是白做工了。聽到趙驚鴻所,兩人也不由得放下心來,暗道林瑾能想到的,大哥怎會考慮不到,原來是如此原由。趙驚鴻看向張良,“如此特性,子房你要記下,到時候宣傳的時候,也好給他們解說。”張良點頭,“張良明白,不若讓老四跟我一起,且他也需要去上郡書院。”趙驚鴻看向林瑾,“你敢去嗎?”林瑾蹙眉。他知道,若此時回上郡,恐怕會有危險。但是,他想到上郡的那些孩子們,立即毫不猶豫地回答:“敢!”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