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紅塔山、熊貓、荷花、光榮……”
香煙牌子各不相同,花花綠綠的應有盡有。
“你爹是木匠,出門幫人做工。”陳冬梅給兒媳介紹道:“那時候請工匠包吃包住,每天一包煙,一塊二一天的工錢。”
“這些煙殼紙有些是你爹抽的,有些是撿的。”
“陽安村三隊,王成明,三十六條腿,一九六四年十月初七。”田靜隨手拿起一張念了出來:“娘,三六十條腿是什么?”
“雙人床一張、八仙桌一張、椅子四把、大衣柜一個;寫字臺一張;飯櫥一個,這些家具的腿數相加正好是三十六條腿。”陳冬梅道:“在那個年代,結婚有三十六條腿是很了不起的事兒,是門面呢,有些人家沒辦法湊齊還會去借來充面子。”
“條件好點的家庭只要婚期一定就要請匠人去家里做出來,還要上漆。”陳冬梅微笑道:“你爹是木匠,手藝很好,方圓幾十里的人家都會來請杜木匠。更不要說自家親戚朋友家了。”
“每去一家做了活兒結算了回來,你爹就把錢交給我保管,自己就用紙記下來。”
“這個字不像是普通筆寫的字。”
“是你爹用竹筆寫的。”
竹筆?
當了二十多年老師的田靜還是第一次聽說這種筆。
“木匠劃線用的。”
田靜很想知道長什么樣子。
“你等著,我給你去找。”陳冬梅去了地下室,在角落的籮筐里翻:“這是你爹出門做工的工具,自從他當了村干部后就沒出去做過工了,這些工具他還留著的,時不時的拿出來擦拭一下。”
杜紅英和田靜看著上面依然干凈整潔的,并沒有生銹的痕跡,要知道老杜同志都走了好幾年了呢。
“我每次回來閑著沒事兒的時候也會幫他擦擦,他說這是他吃飯的家伙。”陳冬梅仿佛看到了老頭子早些年擦工具的樣子:“你們也別小瞧了這些老玩意兒,那可是養活了我們一家人呢。”
“娘,沒小看它。”
杜紅英突發奇想:把這些工具也擺到博物館去。
杜總是想干啥就干啥,立即就給博物館的館長打去了電話。
“我尋思著,三百六十五行,行行出狀元,每一行都有自己的工具,將這些收集起來集中展示也很有意義,你覺得呢?”
“杜總,您這個辦法太好了,正好我們博物館左邊還有一個廳空著的,就展示您說的這些工具。”
杜紅英說三百六十五行,而陳冬梅卻說,民間是九佬十八匠。
一問,杜紅英和田靜紛紛感慨自己見識少了。
“九佬”包括鬮豬、殺豬、騸牛等工種,十八匠則包含了金匠、銀匠、木匠、鐵匠等數十種匠類。
“金銀銅鐵錫、石木雕瓦漆、還有織布、染布等等。”陳冬梅笑道:“上了年紀了,你讓我數,我還數不完了,你們想要知道啊,回頭我回山莊問問你大姨或紅英那個娘,她們應該還記得些,就能給你們補充完整了。”
“娘,您們簡直就是一本百科全書啊。”
田老師居然感覺到了自己知識的欠缺,公公杜天全的人物傳記這本書她一定要好好寫。
就一個要寫書的念頭,杜紅英為博物館又找到了兩類展品,一類就是工匠用的工具;一類是讓人意想不到的煙殼紙。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