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李徹提出科舉制開始,眾人就已經意識到,這批考生中必然有大慶未來的重臣出現。
而在殿角另一處,那些因舞弊、違紀、未按時交卷而被淘汰的考生試卷,則被單獨集中起來。
懷恩正手持火燭,將其一一點燃。
跳躍的火光映照著紙張化為灰燼,也象征著那些學子此次科舉之路的終結。
陶潛看著那跳躍的火焰,臉上露出一絲不忍。
他上前一步,對著李徹躬身道:“陛下,此番淘汰者眾,其中不乏因初次應試,不諳規矩而觸犯者。”
“如此嚴苛,是否會錯失一批可造之材?臣以為,是否可酌情寬宥一次,先看看他們的卷子,萬一有學問出眾,或可從輕處理。”
李徹的目光從堆積如山的考卷上移開,看向陶潛,緩緩搖頭道:“陶老此差矣。”
“觸犯考規者,朕只是取消了他們本次的資格,并未堵死他們未來的道路。”
“下次恩科,他們若心性磨礪好了,依舊可以再來。”
“朝廷需要的是懂規矩、守規矩的官員,而非恃才傲物、罔顧法紀之人。”
“讓他們受此挫折,磨一磨心性,算不得損失人才。”
李徹頓了頓,語氣轉冷:“至于那些舞弊之徒,乃是人品根子上出了問題,心術不正!”
“此等敗壞風氣之輩,朕不需要他們效力!故而永不錄用,以儆效尤!”
陶潛仔細品味著李徹的話,雖然心中仍覺有些嚴厲,但也明白李徹這是要在立朝之初,便樹立起科舉的絕對權威。
最終只能默然點頭,退了回去。
此時,負責統籌統計的文載尹手持一份清單,出列奏報:
“啟奏陛下,此次恩科會試,共計應考學子一萬三千八百二十一人。”
“其中,搜身及考場內查實舞弊者,九百三十人,已按律逐出,永不錄用。”
“因緊張、疾病等緣由中途主動退場者,二百九十三人。”
“考試過程中犯有交談、窺視、延遲停筆等違紀行為者,一千九百三十人,本次成績作廢。”
“鳴鑼后未能按時完成答卷者,兩千八百四十六人,亦按未完成計。”
“最終,收取有效考卷,共七千八百二十二份,現已全部匯集于宣政殿內,請陛下圣覽。”
此一出,眾臣子皆是唏噓不已。
七千八百二十二份,看似很多,但卻遠少于他們之前的設想。
從近一萬四千人參加科舉,第一場結束卻只剩下這七千余份有效試卷,考官們連卷子還沒看到,就有一半的學子被淘汰。
李徹對此卻是見怪不怪,這才哪到哪,待會閱卷時被淘汰的人只會更多。
科舉是篩選人才,不是篩選垃圾。
若是連規矩都搞不懂,如何能指望他們能當好一個官?
而且,這七千多人中,至少還要淘汰掉六千人。
在李徹的計劃中,只會取幾百人進入殿試。
“好了。”李徹笑著站起身,“諸位都是閱卷總考官,領取考卷,開始判卷吧。”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