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參與造水井的相關人員,擬定一份名單,上報司禮監,朕會酌情予以賞賜。”
“草民(學生)等謝陛下圣恩!”
“該朕謝你們才是,水乃萬物之源,無水,則禾稼弗能獲粟,人畜且竭而死,你們能夠制造出壓水井,實乃功德無量!”
朱由檢看著面前十幾人,朗聲回道。
“草民(學生)等不敢!”
“好了,將這口井按上吧。”
朱由檢對幾名工匠吩咐了一聲,對方以智招了招手,像一邊走去。
“密之,這壓水井的產量如何,成本幾何?”
“回陛下,水井所用的鐵管,雖不用和銃管所用那般要求嚴苛,工藝也算是成熟,但大明各處對鋼鐵的需求,都在與日俱增。”
“科學院、內廷和工部的鋼鐵工坊,就算是每日都連軸轉,所生產的鋼鐵也依舊是難以滿足所需。”
“其次就是成本問題,就像陛下剛才所說,剛鐵的成本,終究還是有些高了。”
“一口水井,加上三根鐵管所需熟鐵就要在兩百斤左右。”
“按照現在各工坊的熟鐵價格,不算工錢,兩百斤熟鐵就需要十二枚銀元(萬歷年間一斤鐵大約三百文)。”
“再加上鋼鐵工坊的工錢和打井所需要的花費,臣粗略一算,一口井的成本大約在二十枚銀元左右。”
“二十枚銀元……?”
朱由檢聽到這個數字,也是一陣頭大。
二十枚銀元,如果是在京城或者是江南,十戶人家共用一口水井,無非就是一個月,甚至是半個月的月俸。
但如果是在山陜的話,恐怕當地百姓會很難承擔得起。
朱由檢一邊低頭走路,一邊暗自思忖。
方以智、王承恩和方正化等人也不敢打擾,就靜靜地跟在后邊。
半晌后,朱由檢停下腳步,對王承恩道:“大伴,將此事記下來,回宮之后,就召各部尚書和內閣諸臣,共同商議此事。”
“臣遵旨。”
王承恩躬身領命。
朱由檢又對宋應星道:“宋卿,壓水井對緩解北方干旱,很是重要,朕想要在山陜推廣壓水井。”
“所需要的錢糧,朕會想辦法。”
“但這鋼鐵的產量問題,你怎么想?”
宋應星略一沉吟,試探性問道:“陛下,您看是不是可以允許民間,開設鋼鐵工坊?”
朱由檢神情一怔,片刻后才輕輕點頭道:“朕知道了。”
“今兒個就先到這里,朕要立即回宮,和諸臣商議此事,宋卿、密之你二人隨朕一起。”
“臣等遵旨!”
兩人話音未落,不遠處的太液池那邊,忽然傳來巨大的歡呼聲。
朱由檢舉目望去,只見一艘簡易的船只,正冒著黑煙,在水面上快速的前進。
“王徵成了?”
朱由檢滿臉錯愕,旋即也驚呼出聲。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