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檢微微點頭,目光在那幾名西洋傳教士身上停留片刻,隨后對宋應星說道:“宋卿,既然你已將他們帶出詔獄,想必他們有些過人之處?”
宋應星躬身答道:“回陛下,這些傳教士雖因傳教之事被拘,但他們在建筑、天文、數學等方面確有專長,臣以為,若能善加利用,或可為我大明新城的建設提供助力。”
朱由檢沉吟片刻,點頭道:“既如此,便讓他們參與進來吧,不過,需得嚴加看管,不可讓他們再行傳教之事。”
“臣遵旨。”
宋應星應道。
隨后,朱由檢在眾人的簇擁下,走進了建筑學院的一間大廳。
廳內早已布置妥當,中央擺放著一座巨大的沙盤,沙盤上清晰地展示著固安的地形地貌,以及初步規劃的新城布局。
宋應星上前一步,指著沙盤說道:“陛下,這是臣等根據固安的地形,初步規劃的新城布局,和京城的布局類似,將分為內城和外城,內城為皇宮、各衙門及官員府邸所在,外城則為百姓居住區、商業區。”
朱由檢仔細打量著沙盤,問道:“內城與外城之間,如何劃分?”
宋應星答道:“回陛下,內城與外城之間將建一道城墻,城墻高五丈,厚三丈,設四門,分別通往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內城與外城之間,還會沿中軸線,建一條寬闊的御道,便于陛下及百官通行。”
朱由檢點頭,繼續問道:“新城的供水、排水系統,如何設計?”
這次,宋應星沒有答話,而是轉頭看向了馮巧。
早已辭去工部職事,現任建筑學院院使的馮巧,看到宋應星的眼神,當即會意,上前躬身道:“回陛下,關于新城的供水問題,可以從渾河和琉璃河引水,通過水泥管道,輸送到城內各處。”
“排水亦可以通過水泥管道,經底下暗渠輸送到城外河流的下游。”
朱由檢嗯眼,有些意外道:“你們已經造出水泥管道了?”
馮巧笑道:“陛下,古人就有燒制陶管,用以排水的先例,現在有了水泥,只會更加的便利。”
“建筑學院澆筑的水泥管道,技術已經很是成熟,醫學院那邊就大量使用了水泥管道。”
朱由檢這下更加的高興了,君不見就算是在后世,許多城市每到雨季,都要面臨城市內澇的煩惱,馮巧他們能夠將這些因素考慮進去,可見是用心了。
當然,最讓朱由檢高興的是宋應星、馮巧等人的主觀能動性。
自己前世就是一個社畜,并不是理工科出身,一些發明創造,只能指望科學院這些人主動去發現,研究。
“卿等做的不錯。”
“臣等不敢當陛下夸贊。”
眾人趕緊躬身道。
宋應星又適時地開口,繼續秉奏道:“陛下,新城最重要的就是供水和排水,排水的問題好解決,供水方面除了可以從渾河,和琉璃河引水外,還可以通過壓水井進行補充。”
這兩件事解決了,剩下的就是按部就班……”
“慢著。”
從宋應星的嘴里聽到壓水井三個字,朱由檢一臉詫異的打斷了對方。
宋應星已經到了嘴邊的話,又被強行咽了下去。
“宋卿,這壓水井是怎么回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