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書房內,靜謐得能聽見燭火搖曳的輕響。
李祺的話音落下,眾人的目光如炬,齊刷刷投向這位謀臣。
當朝堂還在為西域征伐激烈爭辯時,李祺已將目光投向了草原與西域的百年之局。
眾人心中一震,瞬間意識到,這看似遙遠的人口問題,實則暗藏著關乎大明國運的巨大玄機。
“繼續說下去。”承天帝朱標手撫下頜,目光深邃。
他的話語雖簡短,卻透著對李祺見解的期待。
李祺緩步走到巨大的輿圖前,指尖劃過長城以北那片廣袤無垠的區域:“陛下,諸公請看。自長城往北,直至極北之地,皆是茫茫草原。這片土地遼闊如海,可千百年來,生活于此的人口卻始終稀少,整個北方草原的人數不過百萬上下。如此廣袤之地,人口竟不及中原一府,實在令人深思。”
群臣湊近輿圖,紛紛點頭。
大明官府對草原人口的統計顯示,眼下草原行省的牧民總數不足五十萬,算上其他小部落,也堪堪百萬。
“為何這片沃土難以承載更多人口?”李祺的聲音沉穩有力,“其一,草原游牧之法使然。關內幾畝薄田便能養活一家老小,可在草原,幾百畝乃至千畝草場,都未必夠一戶牧民放牧。他們逐水草而居,牧場需求龐大,這天然限制了人口增長。”
“其二,戰爭頻仍。草原各部不僅南下侵擾中原,內部爭斗也從未停歇,更時常遠征西域。經年累月的征戰,既塑造了他們的悍勇,也讓無數青壯命喪疆場。”
“其三,醫療匱乏。草原之上,大夫難尋,牧民患病往往只能聽天由命,孩童夭折、成人早逝屢見不鮮。”
“其四,氣候嚴酷。每至寒冬,白毛風肆虐,牛羊凍死無數,次年春荒時,餓殍遍野。”
“這些因素交織,令草原人口始終在低位徘徊。”
李祺的剖析,如同一把利刃,剖開了草原人口之謎。
群臣低聲議論,深以為然。
“但今時不同往日。”李祺話鋒一轉,神色凝重,“草原納入大明版圖后,陛下仁德,以子民待之。糧食、物資源源不斷運往草原,醫館在各城鎮興起,哪怕遭遇白毛風,牧民也能安然過冬。加之戰事平息,草原迎來太平。如此一來,人口暴增已成必然趨勢。”
“這看似繁榮的景象,實則暗藏危機。”李祺加重語氣,“人口增長,必然需要更多牛羊維持生計。可草原土地有限,過度放牧之下,草場退化、沙化在所難免。屆時,草原將從‘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沃土,淪為黃沙漫天的荒漠。失去草場的牧民,就如同中原遭災的流民,一旦走投無路,揭竿而起絕非危聳聽。”
他的話,讓御書房的空氣驟然凝重。承天帝朱標眉頭緊鎖,眾臣臉色也愈發嚴峻。
后世草原荒漠化導致的沙塵暴,侵襲中原的慘狀,雖未發生,但在李祺的推演下,卻仿佛已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