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祺在淞滬駐足長達五個月,憑借卓越的才能與不懈的努力,一手締造出淞滬的發展之路。
在這期間,他還與江南的大家族、大商人、大地主們深入交流,達成全新的共識,共同推進私人武裝商行的合法性。
當下的商行在海外毫無自衛能力,如同溫順的綿羊,極易遭受欺凌,這顯然不符合各方利益。
因此,必須允許各大商行在海外擁有一定的武裝力量,如此才能更好地推動殖民時代的發展。
倘若南北各大商行齊心協力,此事成功的希望很大,可惜李祺實在無暇顧及。
此次離京巡視,李祺預計這一年都將在外面度過。
他從淞滬出發,經過幾天的航行,順利抵達東鯤。
一踏入東鯤城,李祺便開始隨意閑逛。
眼前的東鯤城,全然沒有這個時代大明城市的陳舊模樣,反而像極了后世繁華都市。
城內建筑大多由水泥鋼筋筑成,規劃得整齊有序,一條條平坦的水泥馬路向四面八方延伸。
馬路上,馬車來來往往,行色匆匆,盡顯忙碌之態,處處洋溢著繁榮的氣息。
僅僅數年時間,東鯤城就已如此繁華,著實令人驚嘆。
“恩師!”東鯤負責人徐增壽早早收到李祺要來的消息,特意趕回東鯤城迎接。
一見到李祺,他眼眶瞬間泛紅,激動之情溢于表。
如今的徐增壽,已是東鯤城城主,朝廷在此設置東鯤府,歸福建省管轄,但并未派遣官員。
因為東鯤城由大明水師投資建造,乃是大明水師的基地,雖現屬官府,但這里的一草一木仍為水師產業。
而徐增壽當年奉命前來東鯤,輔佐李景隆與馮誠發展東鯤的諸多產業。
當年,徐增壽奉命前來東鯤,輔佐李景隆與馮誠發展產業。
李祺曾給他兩個選擇:一是從軍加入水師,像李景隆、馮誠那樣率領船隊出海,成為水師新貴;二是從商,配合水師發展海外產業,完善大明貿易航線。
徐增壽受不了海上的艱苦,整日漂泊,被曬得黝黑不說,還隨時面臨危險,便選擇了第二條路。
李祺尊重他的決定,讓他來到東鯤,成為這里的城主。
經過這些年的發展,東鯤糖業早就名揚天下,每年產出的蔗糖暢銷大明海內外,聲名遠揚。
“這東鯤經營得很不錯,你小子沒讓我們失望。”李祺站在東鯤城頭,手持千里鏡,俯瞰著東鯤城的四周,由衷地贊嘆道。
徐增壽臉上露出了驕傲之色,畢竟能夠得到恩師的夸獎,對他來說可是真不多見。
李祺看著他的樣子,笑著搖了搖頭。
人各有志,徐增壽既然選擇了這條路,且干出了一番成績,自然沒什么可指責的。
至少,他把東鯤城打造得宛如世外桃源,令人向往。
瞧,水泥馬路兩旁,村樓錯落有致,炊煙裊裊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