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v id="cxiam"></div>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1. <em id="cxiam"></em>

      落地小說網

      繁體版 簡體版
      落地小說網 > 毒士帝婿朱元璋你別慫 > 第701章 對比!淞滬的巨大前景!

      第701章 對比!淞滬的巨大前景!

      淞滬?

      超過天津?

      這怎么可能呢?

      朱雄英搖頭失笑。

      要知道現在的天津可是北方巨鎮。

      當年他與李祺一同前去天津視察,站在望海樓的飛檐下俯瞰,海河如同流動的銀帶,三百余艘沙船、福船密密麻麻擠滿港灣,船帆層疊如翻涌的云浪,漕丁們赤著臂膀喊著震天的號子,將整匹的江南云錦、描金的景德鎮瓷瓶往岸上搬運,碼頭上堆積的貨物竟比衛所城墻還要高聳。

      自大明力主開海禁以來,天津衛已從衛所小城蛻變為北方巨埠。新建的三層海關衙門飛檐斗拱,檐角懸著的銅鈴隨風輕響,門口各國商隊排成長龍,通事們日夜調查驗通關文書。碼頭貨棧區綿延數里,青磚庫房鱗次櫛比,每座庫房都有駐軍把守,門前車水馬龍,騾馬隊馱著成捆的松江棉布、景德鎮瓷器,與載著高麗參、倭國漆器的牛車交錯而過。

      暮色下的天津城更顯繁華。鼓樓商業街燈火通明,綢緞莊的海外商人正與天津商賈討價還價,香料鋪飄出蘇合香與龍涎香的混合氣息。茶館里說書人拍著醒木,講著李景隆船隊下西洋的新編故事;戲樓中昆曲與北雜劇同臺獻藝,叫好聲此起彼伏……

      回想起這一幕幕,朱雄英就覺得愈發不可能。

      “教父,這天津漕運碼頭,單是每日過閘的商船就有成百上千艘。”朱雄英比劃著天津海河上排成長龍的船隊,“聽說光是關稅收入,就抵得上江南三府的賦稅。”

      他轉身看向李祺,目光中帶著篤定,“淞滬不過是片灘涂,就算開埠通商,又怎能與天津相比?”

      李祺卻望著東南方向,眼中泛起意味深長的笑意。

      “太子可知,天津港雖通渤海,但商船北上需繞山東半島,南下又要避開蘇北淺灘。可淞滬不同——”他加重語氣,“長江航道能直抵湖廣腹地,往西連通川蜀,往東輻射整個東海。假以時日,當有萬船競發之景。”

      朱雄英不自覺湊近,輿圖上的墨跡仿佛突然鮮活起來。

      李祺的聲音低沉有力:“長江如巨龍橫臥,上通川蜀天府之國,中連湖廣魚米之鄉,下接江南絲綢錦繡。自重慶順流而下,商船旬月可抵淞滬,這是天津衛無論如何也比不上的天然航道。”

      “可……可天津已先一步繁榮。”朱雄英仍有些不服氣。

      “那是因為海禁初開時,天津占了東海貿易的紅利。”李祺笑著展開第二幅輿圖,上面密密麻麻標注著大明各地物產,“但論根基,江南才是真正的聚寶盆。單蘇杭二州的絲綢產量,便占天下七成;江西景德鎮的窯火,日夜不息燒制千萬件瓷器。這些貨物若要出海,從天津轉運需多耗兩月,成本徒增三成。”

      朱雄英若有所思地皺眉。

      李祺繼續道:“太子可知,早在魏晉南北朝,經濟重心便已南移。南方氣候溫潤,一年三熟,人口更是北方兩倍有余。如今海禁漸開,這些優勢就像被堵住的洪水,一旦閘門打開……必將洶涌而出!”

      近兩年間,北方的工廠、作坊以及海外貿易逐漸崛起,終于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與南方相提并論。然而,南方憑借著堅實的基礎和優越條件,一旦啟動發展,其速度必將迅猛異常,蘊含著巨大的發展潛力。”

      其實早在魏晉南北朝的時候,這經濟中心就已經轉移到了南方,南方的人口也是超過了北方,再加上優厚的自然條件,

      南方的發展速度肯定是要比北方更快的。

      朱雄英的呼吸不自覺急促起來。他仿佛看見無數商船從淞滬啟航,滿載絲綢瓷器,駛向未知的大陸;又載著黃金白銀、新奇作物歸來,將這片荒灘變成萬商云集的繁華之地。

      “未來不單單是淞滬,還有廣東這邊的珠江口的廣州,它也具有非常大的潛力,這沿海靠海的地區,這海洋貿易的興起,這些地方也是可以跟著迅猛的發展起來。”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2. <div id="cxiam"></div>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1. <em id="cxiam"></em>

        最近日本韩国高清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