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很簡單,就擺在眼前。諸王分封海外,自立疆土,等同于是篳路藍縷、披荊斬棘,一切從頭開始。而大明占據著華夏五千年的歷史底蘊與文化底蘊,如果在此基礎之上,仍舊被海外藩國超越的話,那就是大明子孫不孝,自己裹足不前。就算以后海外藩國造反成功,那也是大明自找的。
“如此,大明需要不斷進步,才能屹立于這個世界之林。”李祺的聲音陡然提高,目光如炬,“外面的世界那么大,我們不自強自身,總有一天會被人家打上門來。”
他這番話一錘定音,敲定了這個基調。大明乃至華夏最大的問題就是進步緩慢,或者說是沒有進步的需求。放眼望去,四周全是剛學會吃飯穿衣的蠻夷,頂多就比猴子少一個尾巴。華夏就是現在這樣,也是周邊頂尖的存在,何必費心費力地發展?躺著享受不香嗎?
再加上腐朽儒學的影響,進一步強化思想禁錮,進一步限制創新與科技的發展。繼續這樣下去,也無怪后面被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轟開國門了。
問題就在于大明現在只看到了周邊,即使是李景隆等人遠航到了美洲,看到的還是貧窮落后,根本就沒有看到地球的另一邊即將進行一場轟轟烈烈的文藝復興。世俗權力在文藝復興中漸漸壓倒了神權,長期的戰爭威脅又讓他們非常注重技術的發展和傳承。
而就是這短短的一百多年,至少在武器裝備的研發上,大明已經落后于世界先進水平。直到嘉靖時期,西方人大航海開始,西方武器開始傳入東方的時候,大明繳獲了倭寇的鳥銃,這才發現自己的火器已經落伍于時代。而到了這個時候,鳥銃已經不是西方列強最先進的武器,燧石擊發的火槍已經在研制當中,甚至樣槍已經出現。
而大明卻如同得到了寶貝一般,大量仿制裝備軍隊。反倒是趙士禎仿制的魯密銃,因為造價高昂,并沒有大量裝備。主要大明到了那個時候,已經是財政處于崩潰的邊緣,已經不看質量好壞,而是以價錢衡量好壞。
一步慢,步步慢,最終就是百年屈辱史!
李祺既然來了,自然不會允許這段屈辱歷史再次發生。他扭頭看向老朱陛下,沉聲道:“陛下,先賢有云,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他的聲音低沉而有力,仿佛每一個字都帶著千鈞之力。朱元璋微微瞇起眼睛,目光深邃,似乎在思索著什么。
老朱忽然抬手,腕間沉香念珠撞在龍椅扶手的金螭首上。這位開國帝王的目光掃過兒子們漲紅的臉,最終停在李祺腰間懸掛的玉佩上面,那是大婚當日馬皇后親自給他掛上去的。
殿外傳來五鳳樓報時的鼓聲,暮色給琉璃瓦鍍上血色,恰似當年鄱陽湖大戰時的殘陽。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