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柯和陳易差不多大,聽到這個妹妹的事,很自然代入了哥哥的視角;苦著臉的說道:“雖然兇手最后伏法了,可哥哥的余生都會活在愧疚里。”“兄妹倆只是分開了一分鐘,一墻之隔,天人永別啊”姜靈直接瞪了小柯一眼:“本來就很難受了,你快閉嘴吧!”陳易內心os:不用擔心,哥哥,我來拯救!就在大家各自聊天時,陳易悄悄問了老紀,哥哥的全名;老紀遲疑了一下,但還是告訴了陳易。雖然不知道陳組長問這個干什么,但他肯定有他的道理這時老宋也湊了過來:“陳組長,我們聊一下?”陳易點點頭,然后兩人就并肩朝著外面走去;走到外面,老宋拿出包煙,抽出一支遞了過來;“陳組長,是這樣的,林副局長給你在市區安排了幾套住房,我們抽時間去選一下?”嗨,這說的,還抽什么時間,擇日不如撞日唄~陳易直接問道:“離我們單位最近的是哪套?不如現在去看看?”老宋當然沒有意見,于是兩人一前一后的向樓下走去;當然了,還是開單位的車出去。十分鐘后,兩人就抵達了一個小區門口;看著挺高檔,應該是近幾年的新小區。正要進去時,老宋把車往門口的的停車位一停,說道:“陳組長,稍等一下哈,我先去買包煙。”陳易笑了笑,老宋一看也是個老煙槍了,離不了這東西。等老宋的時候,陳易無聊的坐在副駕駛,左右看看;突然,他發現小區路邊一個年輕的女孩子,正在和一個衣衫襤褸的老者爭執著什么。于是陳易麻利的下車走了過去想看看是怎么回事,但就這么一分鐘不到的功夫;老者已經往前走了,留下女孩一個人在原地淚流滿面。陳易看她滿臉的淚水,忙問道:“你怎么了?被欺負了嗎?”女孩哭的上氣不接下氣的說道:“不,不是的。”不是被欺負了,那你哭成這樣干啥啊女孩竭力控制了下情緒,才說道:“我剛才心情不好,就坐在路邊哭了一會兒。”“那個老爺爺看我哭的傷心,就給我二十塊,想讓我去買好吃的。”陳易再次朝那個背影看去,老者穿著破舊;手上還提著一些雜物,看起來過得也很很艱難的樣子。女孩抽抽噎噎的說道:“他是我們這附近靠撿廢品為生的老爺爺,又聾又啞,明明他自己都很艱難啊。”“這二十塊,他可能要撿上一兩天了”靠,陳易突然覺得風很大,眼睛里進沙子了!這世間破破爛爛,可總有人在縫縫補補。“我剛開始一直不要的,后來他可能以為我嫌他錢臟,還從口袋里換了一張嶄新的二十給我,嗚嗚嗚嗚嗚”聽到這里,陳易也顧不上眼睛里進了磚頭,馬上就朝著老人追去。老人家手里提著東西,走得也不快,陳易很快就追上了;陳易拍了拍老人家的肩,他立刻停下,轉過身的疑惑的看著眼前的小伙子。陳易知道他不會說話,直接從口袋里掏出僅有的一些現金,想塞到他手里;但老人家根本就不接,把手里的廢品提起來在陳易面前晃了晃,還咿咿呀呀的比劃著什么。但陳易能看懂他的意思:我不能要你的錢,我撿廢品可以賺錢的。陳易就快要繃不住了,可老者還在繼續;他把廢品放在地上,握住陳易的懂了他的情緒:“你們年輕人賺錢幸苦,錢留著自己用吧。”隨后他又撿起的地上的廢品,慢慢的向前走去他的背不是那么直,或許是被生活壓的微微駝了下去;可即使又聾又啞,貧窮潦倒,可他依然比很多人都善良啊!對于女孩子這種情況,大部分的人或許會視而不見,或許會暗暗嘲笑;小部分人或許會遞上紙巾,但很少很少會有人,拿出自己一兩天的收入去安慰一個陌生人陳易鼻尖酸酸的:“為什么這么好的人要讓他又聾又啞,為什么不能讓他和正常人一樣生活啊!”“或者讓他長命百歲也好啊!!”就在這時,一道巨大的金光從遠處走來,晃得陳易差點睜不開眼。過了好一會兒才看清,是個頭發花白的長須老者;一手拄著根華美的拐杖,一手捧著個大大桃子。看著他華服上繡著的祥云仙鶴,陳易有些發懵,這很像傳說中壽星的形象啊!老者一臉慈祥的看著陳易,又看了看前方緩慢前行的身影,說道:“長命百歲,有何不可?”說完,托起手中的仙桃,一道華光立刻沖向前面的老者;陳易趕緊問道:“您這是做了什么?”壽星和藹的說道:“讓他恢復正常人的生活。”“他的大半生受盡苦難,卻還能保持一顆善良之心,著實難得。”陳易看向前面的老爺爺,回頭還想問點什么,壽星的身影已經不見了;陳易往前小跑了幾步,試探的說道:“老爺爺,你回家慢一點啊”拎著廢品的老爺爺回頭看了這個年輕人一眼,嘴唇微微張合:“哎。”下一秒,老人家就發現自己能聽到聲音了,也能說話了!呆呆的站在原地,仿佛在感受著前所未有的美妙體驗。這時,老宋的聲音也從后面傳來:“哎呀陳組長,你怎么下車了,我都找了你好一會兒了。”“怎么了這是,有情況?”陳易回頭笑了笑:“沒事,咱們走吧。”老宋滿臉疑惑,看了看前方的老頭兒,又看了看陳易,看不出什么啊;一起進小區時,陳易問道:“老宋,我這邊的工資,可以先領一年的嗎?”老宋點點頭:“當然可以啊,林副局長走之前說了,只要你需要,馬上就給你打到賬戶上。”陳易長長的吐了口氣:“不用打到我賬戶上,直接捐給需要的人吧。”老宋愣了愣:“陳組長是想捐給?”陳易說道:“殘疾人聯合會。”“我只有一個要求,資金流向必須公開透明,我要知道到每一筆錢都花到了哪里。”“要是被一些蛀蟲偷吃了,那還不如不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