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人靜,燭火搖曳,胥子澤和景春熙仍在低聲商議對策。最終,他們敲定了計劃——開放官倉救濟百姓。
他們兩人在偷偷出去,從囤積居奇的富商、地主家中取走余糧,并按照市價留下相應的銀兩,以免激起更大的動蕩。
然而,這一切必須謹慎行事,又要考慮周全。因此他們只對隨從們簡單透露了一句“開倉放糧”,其余細節則秘而不宣。
看著世子離開后的背影,許久后糖霜才關門進來。
她輕手輕腳,故作神秘地壓低聲音道:“這么晚了世子還要議事呢,今晚怕是睡不成了,清風剛剛把快腳叔他們幾個都叫了進去。”
“別管那么多,先睡吧。”
景春熙懶洋洋地打了個哈欠,翻身躺下,沒一會就打起了細小的鼾聲。
她心里清楚胥子澤的打算——讓護衛警戒,趁官府不備時,他們兩人開倉取糧并非難事。
真正的難題在于,糧食運出又該存放在何處?更棘手的是,該由誰來主持分發,才能確保糧食真正落到饑民手中。
這些事光靠他們幾個人顯然難以周全,因此胥子澤才會連夜召集人手商議對策。
盡管他們之前在九江郡和建安郡有過放糧的經驗,但像劉老板那樣正直果敢、深得民心,既能統籌全局,又能號召全村、全鎮百姓齊心協力、不計得失的人,實在是可遇不可求。
…
說好的休整一天計劃沒變。
清晨的陽光透過云層斑駁地灑在臨時落腳的驛站。景春熙打著哈欠從自己屋里出來,伸著懶腰活動筋骨。
院子中央的篝火早已熄滅,只剩下一縷青煙裊裊升起,在乍暖還寒的空氣中慢慢消散。
吃早餐后,大家才知道這六個孩子的名字。
最大的是石頭,他自己說十四歲年紀,說話時總是下意識地用拇指摩挲著眉心那道疤;其次是水生,十一歲,身形瘦削卻異常靈活;還有兩個是冬子和小雨,冬子九歲,非常安靜,不喜歡說話;八歲的小雨總是抱著一個褪了色的藍布小包袱,眼神躲閃如同受驚的小獸,發間綁著一根褪了色的紅頭繩。
阿禾確實是十歲,她的弟弟叫阿豆不到六歲,瘦小的身子裹在小蠻大了幾號的棉褂子里,穿的還是他原本的破褲,褂子卻差點蓋到了他的腳跟。
反正除了石頭、水生和阿禾分別穿初一、小蠻和景春熙的衣服,看著還算得體,其他人衣服套上去,都像是鉆在豬籠里。
空間里倒是還有孩童的衣服,但因為這前不著村后不著店,景春熙也不好貿然拿出來。
“到下一個城鎮熙兒跟著我,我們就說出去走走,幫他們把衣服鞋子取出來。”也只有這樣才能借口出去給孩子們買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