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現代戰爭,就是信息傳輸之爭。信息傳輸的成功率和時效性,最直接地決定了一場戰爭的勝負!我們首先要解決的,就是這個問題!”
蕭強見到周主任的第一句話,就奠定了這次高科技演習的準備基礎。
這一點,周少將和在座的科學家們,都沒有提出反對意見。
我軍早期作戰,由于通訊能力低下,很多時候只能采用電臺遙控,部隊一撒出去,不到約定好的聯系時間,連影也找不到。最高指揮官對戰場形態、敵我變化,只能由前方將領傳回來以后,給予有限的戰略指令:攻占某某地區、對敵阻擊、爭取取得某某地域的控制權等等。而且命令也是含糊的,很少有非執行不可的堅決性。具體臨敵指揮,還是右前方將領自我決斷。
到八十年代初期,西南邊境戰役時期,我軍已經普遍配備了軍用步話機,指揮部隊戰場的形態,有了更清晰地了解,也能做出更為明確的指示,快速調整部隊,作出有針對性地計劃。
可以說,對信息的重要性,所有的軍人,都不會有不同意見。
對此,蕭強也是深刻地明了。
說句老實話,國內軍方,對于什么是高科技,怎么才算是高科技條件下的戰爭,一直并沒有非常明晰的概念。
我軍從創立以來,就是一把小米一把槍,一點一點熬出來的。
開國之初,就以劣勢裝備,和武裝到牙齒的美國人,在朝鮮大打出手,在有限區域內,打了一場高烈度的戰爭。
此后,唯精神論的戰術思想,長期成為軍隊建設的主要方面。
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在國內處于混亂狀態的時候,在我國一直被美蘇集團是做眼中釘肉中刺的時候,在連國家經濟建設也不能正常開展的時候,奢談軍隊現代化建設,這本身就是一個天大的笑話。
在高層之間,始終存在著兩種思維:蘇式建軍和美式建軍。
老一輩的將領,大多親眼見識過二戰蘇軍,集中數千門大炮齊射,所形成的鋼鐵火焰地獄。無可置疑,這種壯觀的場面,確實能在人的感官刺激中,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并在多年以后,還被人津津樂道。
但蕭強自己,則屬于美式建軍思想的擁護者。
蘇聯萬炮齊鳴,非常雄壯威武,不過其效率實在低下,它靠的是無休止的覆蓋式炮轟,用雷霆萬鈞之勢,將敵人碾為飛灰。
然而,這要消耗多少的資源呢?
高科技武器的必然性,就在于它的精確性,也因為精確性,從實際上,大力節約了國家資源,減少了戰場消耗。因為它消耗的,更主要的是技術儲備!是無形的高技術結晶!
而不是粗劣的大規模集約化產物。
至于說到高科技武器的昂貴,作為保有部分前世記憶的蕭強,是有著最直觀認識的。
在他模糊的記憶中,他那個時代的中國,生產能力讓世界為之震驚。無論什么產品,在中國參與生產之前,都是價格高昂的,一旦中國的生產形成規模,那種產品的價格,就會急劇下降,從而成為大多數人都能買得起的消耗品。
最開始,這種狀況還不突出,因為主要集中在下游勞動密集型產業。
但隨著國內廠家的技術革新,生產線換代,電子產品也很快走下價格的神壇,到幾十年后,美英等國,只能死死地抱著它們的一部分核心技術,緊守防線。
所以,蕭強對國家未來有著絕對的信心,這和大多數這個時代的人都不同。
他們對未來會怎樣發展,改革是否能取得成效,能夠取得多大的成效,心中沒有底,用一號首長的話來說,叫做“摸著石頭過河”。
信心,就是蕭強最大的依仗。
既然多年以后的中國,具有強大的生產力,那為什么要走蘇式建軍的道路,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浪費在必然會被時代所淘汰的發展道路上來?
用一百枚、兩百枚炮彈,作覆蓋性炮轟的目標,一枚戰術飛彈就解決了問題,這會為軍隊后勤,減少多大的壓力?
所節約下來的資源,可以多生產多少的民用產品?促進多少人的就業?
所以他借著這個機會,牢牢把握著對高科技戰爭的詮釋權,用一句信息決定一切,為國防科工委精心組織的這場討論會,打下了注腳。
蕭強的這個結論,毫無疑義地被全部通過,他戴著一頂八一大檐帽,快慰異常。
他身上穿的是一套軍裝,這是周主任為他特意準備的。
軍隊是一個集體,是一個紀律單位,是集體榮譽感勝過一切的部門。蕭強要是以一個普通平民、還是個不到二十歲學生的身份,對著滿屋子的軍人指手畫腳,從情理上也講不過去。
所以,他穿著一套軍裝,一身中校軍服。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他現在是軍方的臨時代表。
不過,在座的,國防科工委那些資深的老科學家,哪一個不是大校以上的技術級別?還有好幾個老科學家,肩膀上都扛著金星,是將級技術軍官!蕭強一個小小的中校,在這么多將官的包圍下,也顯得微不足道了。
但是軍隊講求的就是服從。
作為軍方的特派軍官,他的中校只是個軍階級別。臨時的行政級別,則只要周主任不干涉,這里就是他最大。
蕭強趁著大家統一認識的時刻,立即就把任務分發下去。
他的任務,是打造一支真正的試驗部隊,一直以現有科技為基礎,努力再現他記憶中高科技部隊的實驗性部隊一支純粹的數字化部隊!
當然,這只能是一支技術極為粗糙的數字化部隊。
不可能有現成的gps定位系統,也不可能為每一個士兵都配備這樣一套系統。
他的打算,就是將定位的任務,交給每個班都會有的、專門的步話機報務員。由這么多科學家,對我軍現有的步話機系統,作了全面地改進。
撤除了許多沉重粗大的電子零件,只要能用集成電路代替的,統統采用集成電路!
步話機上,加裝了一臺肩扛式監視鏡頭,這東西現在還沒法做小,在廠家的努力下,也足有一塊板磚大小,重達三公斤。
監視鏡頭傳輸的電信號,經過專門的芯片加密,再高度壓縮之后,用軍用放大器對外放送,類似于電視臺現場直播一般,但只有配備了解密芯片的接收機,能將之還原為視頻信號。
這樣的視頻圖像嗎,只能說馬馬虎虎,湊合著用,總還是比沒有要強多了。
經過改進的特制步話機,達到了語音和視頻信號同步傳輸的能力,總重量達到了二十五公斤,其中軍用電池就重達十五公斤,沒辦法,要支持放大器正常工作,電池的消耗也比普通步話機大得多,這也是題中應有之意。
班用定位器,限于功率,所傳輸的距離只有二十公里,并不能涵蓋整個戰場,在深入敵人后方之后,更無法傳遞回及時的信息。
這就需要一個中繼系統。
蕭強的中繼系統,非常有意思,他選擇的是一架軍用運輸機,經過改裝之后,它可以充任戰場信息傳遞節點。
而且,更有趣的是,按他的說法,那不是飛機,而是衛星!
國內的衛星數量還有限,達不到為一個演習專門調撥過來的奢侈程度。但在蕭強的堅持下,大家接受了他的觀點我們扮演的就是外軍,我們沒有這么多衛星,但外國有,他們的衛星遍布整個外太空,連接成網。
我們沒有足夠的衛星,但可以采用土辦法,模擬衛星的存在,讓飛機在一萬五千米天空盤旋,形成對地信息傳遞中繼的作用。
定位系統,其中心思想就是定位。
這個,蕭強想的也是土辦法。
他知道后世的衛星定位系統,以特制的衛星,在全球形成網絡,通過信號的角度差,以特殊算法,確定信號的精確位置。
這個定位,在國內要解決不是難題。
難就難在,哪里去找這么多衛星來定位?
蕭強找到了陸航團,調用二十架直升機,經過改裝以后,將之變成二十個信號接收中介,轉發給高空的中繼飛機(衛星)。中繼飛機,又把這些信息,傳回地面指揮中心。
地面指揮中心,才是這次定位系統的重中之重。
他從國防科工委,找到了研制出中國386的長城公司,請求他們的協助。
長城公司第一個揚名的產品,叫長城0520,其實就是基于大名鼎鼎的286芯片組,全套模擬ibm-pc的兼容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