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拉?”
“不吃了。”易遠科長放下碗,回到書房,擰亮臺燈。
“爸,你說好了要輔導我作業的。”女兒不滿意地小聲埋怨,妻子沖他笑笑,關上書房門,回身安慰女兒。
易遠嘆了口氣,工作忙啊,工程師出身的他,既要負責科室日常管理、安排工作進度、協調人事關系,更要關注技術研究,分身乏術,研究室的任務開展半年多,進展有限,這幾天上級部門催得緊,他也不得不花費更多的精力,只有對女兒說聲抱歉了。
九點不到,他就放下手中的技術圖紙,復雜的電路圖不斷地在腦海盤旋,頭暈腦脹。
我們落后得太多了。
這些圖紙是由以色列方面提供的,國際上先進的脈沖多普勒雷達系統。
國內的機載雷達研究開始于1965年,花了足足17年才研制成功204雷達,不具備下視功能不說,也沒有采用頻率捷變和脈沖壓縮技術,平面的搜索距離只有24公里,而當時美國的戰斗機都已經采用了脈沖多普勒雷達,最大的可視距離達到了70公里,雙方的差距之大,可想而知。
雷達就相當于戰機的眼睛,沒有眼睛還怎么打仗,那不是盲人騎瞎馬嗎?
文革給我們科技進步造成的后果太嚴重了,改革開放以后,大家鼓足干勁,鉚足了勁想要迎頭趕上,虛心向國外學習,第一站就選擇了同為東亞的日本,可是結果仍然是失望。
我們以為“中日友好”,所以聽從對方的“善意勸告”,結果花費寶貴外匯引進來的三英寸晶圓生產線,已經是國外淘汰的產品,而1983年國外就已經成熟的1.5微米集成技術,我們到1986年還只能無奈地提出“普及5微米,開發3微米,技術攻關1微米”的口號,就這樣,打倒“四人幫”之后贏得的寶貴的十年追趕時間,我們在不懂行的官員和國外欺騙之下,不但沒有縮小與世界先進技術的差距,反而進一步拉大了與國外的距離。
易遠也是老技術工作者了,可是看著以色列提供的技術圖紙,竟然有望而生畏的感覺。
這些電子產品,這么多的高集成度芯片,我們能夠生產出來嗎?
當然,采用實驗室生產,每樣做個一塊兩塊沒有問題,精細程度和潔凈度比之國外的流水線產品,還要有所提升,可是,人家是通過生產線批量生產,一次就可以生產出成千上萬塊,美國等先進國家,是飛機停在機場,等待飛行員訓練完畢,摔個十架八架就跟沒事一樣,還可促進工廠開工率,我們呢,是飛行員等待飛機,飛機出了故障,飛行員們寧可冒著生命危險,也要想盡辦法把飛機飛回來,因為我們摔不起!
正因為這樣,我們每年都會冒出來一些為保護飛機而墜機的空軍英雄,可是,這樣的英雄,恰恰是我們的悲哀!
也是所有科技工作者的恥辱!
易遠揉了揉太陽穴,再次拿起技術圖紙,硬著頭皮看了下去。
“叮鈴鈴!”客廳的電話鈴響了,妻子接起了電話,說了兩句,叫到:“老易,找你的。”
“知道了。”易遠取下老花眼鏡,走了出來,從妻子手上接過電話,聽了幾句,表情就嚴肅起來,揮揮手讓妻子走開。
放下電話,妻子從里間出來:“是所里來的吧,說什么呢?”
“不該問的別問。”易遠撂下一句話,又回到了書房,這時,桌上的圖紙再也吸引不了他的注意,腦子里想著電話的內容。
易遠所在的研究所叫做精密電子研究所,是611所的下屬部門,這次成飛承接了“超七”戰斗機的研制工作,也是中國的軍工研制,走出蘇制武器思路,向西方軍用戰斗機設計方向靠攏的一次嘗試。
80年代中期以來,印度購買了大批蘇制米格21、米格23,并在積極與蘇聯洽談,想要引進最新式的米格29,由此一來,巴基斯坦空軍以殲6、殲7為主力機型的空軍明顯處于下風,倍感壓力,向中國提出了研制出一款適應2000年以后空戰、價格低廉、性能可靠、維修方便的主力戰機。
這款飛機是在殲七m的基礎上進行研制的,目的是努力挖掘殲七的潛力,在不對機身動大手術的情況下,通過更換大推力發動機、裝備先進的航電設備,使之具備晝夜空戰能力,所以國內稱之為“超七”,巴基斯坦則將之命名為“佩刀ii”。
航電的主控部分由611所負責,精密電子研究所則負責機載雷達攻關項目,發動機則在美國的普惠公司和英國羅伊斯羅爾斯公司做進一步衡量。
剛才接到的電話,就是所里保衛部門打來的,說接到611所保衛機構提醒,有蘇聯間諜進入省城,曾秘密失蹤一段時間,懷疑與最近的任務有關,要他們防止泄密,加強人員控制,因為蘇方派來的是一名信使,而不是發展下線的專門特工,很可能對方在我們內部已經有對方的鼴鼠,因此要易遠配合保衛部門,對研究人員進行秘密排查。
這是毋庸置疑的,殲七原本就是仿制的蘇聯飛機,沒有什么秘密可。
對方的興趣必然是航電系統。
以色列作為美國盟國,得到的軍事技術都是最先進的,而放眼全球,中國與以色列之間有從二戰以來綿延下來的良好關系,雙方又沒有直接的利益沖突,自然是最佳的合作伙伴。
雖然處于共同防備蘇聯的戰略關系,中美之間處于建國以來罕見的蜜月期,但相對于美國對中國藏一手的慣常做法,以色列則慷慨地為我們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幫助,當然,錢也是不能少的。即便對此,我們還是深懷感激,因為這對我們掌握國外先進技術,少走彎路提供了難得的機會。
只是,易遠還是不相信,在他們所里面,會有蘇聯特工發展的內線,保衛部門一定弄錯了,他這樣想著,過了好一會兒,他決定不再考慮這個問題,這件事自己只需要提供便利,與保衛部門保持必要的合作就行了,他的目標還是在項目上。
他拿起了技術圖紙,一點點仔細地閱讀過去。
蕭強坐在位置上,教室里一個人也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