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費章節(20點)
第一百零二章僵持
下毒事件雖然無聲無息地了結了,皇帝的精神也漸漸好轉,晚上不再無法安寢,朱翰之便將這件事壓在心底,沒將真相告知兄長,然而,燕王此舉還是在他心里留下了一根刺。
倘若燕王連恩情與親情都不在乎了,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他還真沒有把握能阻止對方,除非他自己能擁有制衡對方的力量。但他知道,以燕王如今的勢力,一旦他露出這種苗頭,不等他成長起來,就有可能被燕王踩下去了,說不定連性命都難以保住。而要逼得急了,燕王索性將他們兄弟一塊兒滅了,又有誰能擋住他?說白了,燕王不過是在意自己的名聲,不想給自己冠上亂臣賊子的名頭罷了。而且他的血緣太遠了,真要搶下皇位,道義上站不住腳,宗室里有的是人質疑他。他又不能將宗室中比自己血緣近的人全都殺掉,也不能將他們全都圈禁起來,萬一有哪個心懷叵測的勢力勾上其中一個半個的,威脅到他的皇位,也不是不可能。
朱翰之將雙方各自的籌碼列出來,對比著思索了半日,覺得暫時還是維持現狀比較好。要讓燕王看到自己“用不了多久”就能登基為帝的希望,但又不能讓他太順利坐上那個位置,最好是留點可以牽制他的人或勢力,免得日后鳥盡弓藏,兔死狗烹。他要是大權在握了,就算害死了他們兄弟,又有誰能說他半句不是?
這么一想,朱翰之倒有些慶幸,當初朝臣們提出了燕王攝政這一建議,若非如此,今日他們兄弟或許會少煩惱,但也多了幾分危險。
他接連幾次入宮,都陪著皇帝,觀察著皇帝的臉色與身邊的內侍,發現自家兄長身邊留下的確實大都是信得過的人,才算是放下了心。不過,對于皇帝想盡快說服燕王接任皇位的念頭,他倒是有些含糊其辭,不是說“燕王叔不許我提,一提就翻臉”,就是說“燕王叔一片忠心,皇上要是逼得太緊,反而不美”,漸漸的,皇帝倒是少提了,除了在朝上時不時夸獎燕王處事英明之外,也不象先前那樣,次次都請燕王接受他的讓位。
朝臣們大都對此喜聞樂見,有部分人覺得皇帝若能打消這個念頭就再好不過了,反正現在朝政與皇嗣都有了解決辦法,能不換皇帝自然是不換皇帝的好;還有一部分人則覺得燕王推托了這么多次,皇帝總算聽進耳朵去了,不再總是提這件事,倒叫大家在朝上難堪,不知該遵圣命行事還是違命才對;不過,還有一部分的人,多與燕王親近的,心里倒是有些不安,擔憂皇帝被燕王推了幾次,真的打消了讓位的主意,私下都忍不住抱怨,燕王要是能爽快些接下皇位就好了。
他們哪里知道,燕王心里也在郁悶呢。他也察覺到了皇帝態度的轉變,若不是后者對他仍舊親切恭敬有加,私下說話時也時不時老調重彈提讓位的事,他還擔心是朱翰之跟皇上說了些什么呢。他此時倒是有些后悔自己姿態擺得太高,如今形勢不如自己預料一般發展,又不好反口,只能暗暗生些悶氣。
朱翰之的小動作也沒瞞過他的眼睛。不過他此時的心情是后悔大于生氣。朱翰之對他一向很合作,從前還曾經幫他算計過皇帝朱文至,想必是被這一次的下毒之事惹惱了,才會在暗中給他下絆子。饒是如此,朱翰之也沒在皇帝面前揭穿自己,算是留下了余地。
燕王私下對王妃說:“這回是我急躁了,我錯估了朝臣們的想法,以致盤算落空,心里生氣,卻又沒處發泄,就一時糊涂,聽信了底下人的建議,對皇上做了不該做的事,如今皇上平安無事,反倒是翰之惱了。若他真個與我們翻臉,倒不好辦了。”他心里清楚,悼仁太子舊時暗中留下的人手,如今多半都被朱翰之收攏了去,他也不清楚這些人都是什么身份,卻明白當年若是悼仁太子妃沈氏聰明一點,把朱文至交給太子得用的內侍,或許早就跟這些人聯絡上了,也不至于流落在外受了幾年的苦。而且,朱翰之在北平待了好幾年,燕王府內外不知有多少人與他交好,當中未必就沒有被他拉攏過去的。真要翻了臉,自己夫妻難道還能將所有的人都換了不成?那就真真是自亂陣腳了。
燕王妃也想到了這一點,有些發愁:“那孩子素來是個明白人,這回怎么耍起性子來?從前也不見他對皇上如何關心,該算計時,從沒手軟過的,如今卻……”
燕王嘆了口氣:“說來是我誤了他。當初皇上被接到北平后,翰之一直避居在外,是有心少跟皇帝相見的。皇上登基后,卻是我在旁勸說,讓他多與皇上親近,勸著皇上些,他才漸漸與皇上親密起來。人心肉長,他又是個容易心軟的孩子,難免對皇上生出些兄弟之情來,因此如今才會舍不得下手。這也沒什么,只看他行事的分寸,就知道他心里還是明白的,不會輕易對皇上泄露些什么。雖說我不怕他泄露,但若真到了那一步,我想要拿下那個位置,就少不得要多費些心思了。”
燕王妃道:“他不敢泄露的,當初咱們接皇上去北平,是打了什么主意,他早就知情,不但知情,還為了自己能脫身,積極地參與了進去。若皇上知道了實情,頭一個就會對他生出嫌隙,到時候他就真真是得不償失了!”
燕王苦笑:“若真把他逼急了,他未必會在乎這個。他那刁鉆古怪的性子,說不定為了皇上安危,連自己都能舍出去的。你別看我如今大權在握,又有軍權在手,朝野擁護者眾,要是真被皇上稱作逆臣,那些說我好的文武大臣們未必個個都愿意繼續站在我這邊。當初我若不是拿皇上的名義起兵,你當各地的軍將就這么容易降了?宗室里就先鬧起來了。我難道還能將宗室皇親都殺盡了不成?說白了,我就是吃虧在名份上了!”
燕王妃忙道:“那如今又該怎么辦?總不能因為翰之一人,您就放棄大業了吧?!”
“怎么可能放棄?”燕王嘆息一聲,“不過也不能小看了這孩子。唯今之計,就只能使些水磨功夫,慢慢磨掉他的戒心,讓他繼續做回他的閑散侯爺去,別再插手進來了。大不了我多忍耐些時日,不再對皇上下手就是。橫豎皇上讓位之心從未變過,我只需等待水到渠成的那一日,便誰也擋不住我了!”
燕王從此果然對皇帝越發關心了,不但親自過問皇帝的飲食湯藥,還天天召了胡四海過去問皇帝的病情進展、心情如何,皇帝在朝上打個噴嚏,他都要將為皇帝看診的太醫叫去問個仔細。
朝政之事,他雖然一力操持著,但還是把重要的事項都向皇帝報告過,知道皇帝的脾氣,他也沒問后者的意見,只是把事情起因說了,提一提處理事情的官員是誰,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什么結果,讓皇帝對政務有個大概的印象,別人問起也不至于一無所知,但真要下手去做什么決定,又手足無措只能依靠他相助。對于這一點,朝臣們倒是挑剔不出什么來,反而還有人夸他盡心盡力為皇帝分憂呢,便是有老臣嫌他未能仔細教導皇帝,也不好說出口。一來他沒這個責任,二來,人家忙著處理政事,連休息時間都不夠,哪里還能做得更多?況且皇帝對這些也沒興趣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