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的婆子完全沒看見她們做了什么事,繞開明鸞轉到另一側拉人:“你這死丫頭,還哭什么?趕緊走吧再不走,你就留下來得了”這一回,那丫頭很順從地跟著她離開了,一邊走,還一邊回頭看明鸞,眼中滿是希冀之色。
明鸞目送她遠去,捏了捏袖子里的信,心跳得越來越快。
信里會寫些什么東西?
常氏受了氣,身體又不好了,沈氏、宮氏與陳氏連忙扶她回臥房休息,章二爺與章三爺氣憤地去了西次間罵弟弟糊涂,弟媳無恥,順便商量接下來該怎么辦,不一會兒,宮氏便因為說話不中聽被婆婆厲聲趕出來了,她滿腹委屈地去找丈夫,又抱怨了婆婆幾句。若不是常氏容許林氏離開,也就不會發生這樣的事了。章二爺聽得刺耳,狠狠地罵了妻子一頓。
西次間熱鬧得不行,罵人的,吵架的,勸架的,聲音都傳到東次間去了。常氏聽著家人們的爭吵,只覺得心神俱疲。
沈氏服侍她用了藥,便悄悄退出來對陳氏說:“出了四弟妹這樁事,你先前那主意萬萬不可再提起了。不然母親怪罪下來,就連我也擋不住呢”
陳氏面有愧色:“都是我不好。先前我跟鸞丫頭說這件事的時候,仿佛看見四弟妹就在附近,想必她聽了去,才會想到用這法子離開的。若是母親怪罪下來,大嫂盡管實話實說,我絕不能叫大嫂替我受過。”
沈氏握住她的手:“我的好弟妹,自家人分什么你我?況且事情都這樣了,就此打住吧,別再追究了,省得母親心煩。”
陳氏感激不已,再三謝過沈氏,錯眼看見明鸞溜進了臥室,連忙追上去拉住:“你要去哪里?夫人正休息呢,別淘氣”
明鸞用力掙開她的手:“我有正事跟祖母說,沒有淘氣”見陳氏還要再罵,連忙掏出那封信:“這是剛才那丫頭偷偷塞給我的,我看她好象很忌憚被林家的婆子看見,想必是四嬸瞞著人叫她送回來的密信。”
沈氏與陳氏都是一愣,后者忙接過信:“怎么不早說?”轉身就遞給沈氏:“大嫂快看看里面都寫了些什么?”
明鸞忍不住翻了個白眼,一把奪過信,沖到常氏床前:“祖母,您瞧,這是四嬸悄悄叫丫頭送回來的信,您先別罵她,看看里面都寫了些什么再說。”
常氏顫著手接過了信,盯緊了明鸞問:“這確實是青柳交給你的?”
青柳?是那個丫頭嗎?明鸞連忙點頭:“我看見她一直給大伯娘使眼色,可是大伯娘沒看見,她又給別人使眼色,卻沒人搭理她,我就故意上前問話,替她擋住了那個林家的婆子,她就馬上將這東西交給我了。”
沈氏腳下頓了頓,又滿面驚喜地走過來道:“母親,我來讀給您聽,興許有要緊的消息”陳氏戳了女兒腦門一記,上前扶起常氏。
林氏的信寫得極長。她回家后,起初是向父母求情的,但林家二老卻知道事情輕重,不肯答應,反而還勸女兒放棄婆家,只要她愿意,將來他們一定會給她尋個不輸章啟的好夫婿。林氏見父母不肯幫忙,失望之余,便開始探聽宮中的情形,想知道丈夫是否真的只有死路一條了。
這一探聽,還真叫她打聽到幾樣重要的消息。
原來當日東宮大火,雖有人看見太子妃與太孫、廣安王都投身火場,但事后驗尸官卻發現兩位小皇孫的遺體太過瘦小了些,與生前的身形有些距離,當時只以為是火勢過大導致的,然而在查問東宮幸存宮人時卻聽到了曾有數名禁衛士兵在火起前進出東宮的說法,其中一人就是章啟。
如果章啟在火起前去過東宮,又怎會不救走太子的家眷?他與太子是親表兄弟,自幼感情深厚,斷不會見死不救的。皇后與越王一伙的人就懷疑,東宮兩位皇孫的尸體是假的,乃是替身,真正的太孫與廣安王已經逃走了。清點東宮侍從名單時,他們又發現太子的親信內侍胡四海失蹤了,更是肯定了這個想法。
馮家連夜審問章啟,始終得不到有用的消息,只得再三搜索章家、沈家,以及支持太子的數十名勛貴官員的宅第,連他們的房產、店鋪與田莊都不放過,可惜遲遲未能找到太孫與廣安王的下落。他們擔心斬草不除根,等皇帝清醒過來后,便會釀成大禍,只能繼續逼問章啟。
在這種情況下,章啟根本不可能獲釋。林氏得知后痛定思痛,便假說要向章啟索要休書,并且勸說他招供,說服父母進宮向皇后懇求,得到了與章啟單獨見面的許可。在那短暫的見面中,她成功地說服了章啟,后者不但寫下了休書,還終于承認自己確實在起火之前進過東宮。但他沒有帶走太孫,因為太子妃要求他殺死廣安王,充作太孫替身,也不愿意冒險救走吳王,擔心帶的人太多會威脅到親生骨肉的安全,還發話說如果他不答應,就不讓他帶走太孫,反正她還有別的幫手。章啟氣憤于太子妃的狠絕,知道她還有后手,便離開去救吳王了。至于大火里死的兩名“皇孫”是真是假,若是假的,真的又去了哪里,他就不知道了。
不過他提供了一個線索,那就是他在受召進宮時,曾聽引路的東宮宮人提過,沈、章、李三家都秘密派了人進宮。
念到這里,沈氏雙手一顫,幾乎拿不住信紙,臉色再次蒼白得象紙一樣,渾身都發起抖來。
_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