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會像尋常人家的長輩一般,準時出現學堂之外。
待孩子們放學,他便會牽著他們的小手,買些小吃,一同漫步回養老院,享受這難得的天倫之樂。
那平和的畫面,讓李承乾看在眼里,喜在心中,那一直高懸著的心也終于慢慢放下。
盡管那心底深處的隱憂仍如絲般纏繞,但此刻的他,只管現在!
這一年對于長安的官員們來說,卻注定是不同尋常的一年,打破了他們原本平靜的官場生涯。
新春的氣息尚未完全消散,一則震驚朝野的消息便傳出。
陛下離開了長安,而且沒有絲毫預兆,也未透露半點行蹤,如同人間蒸發一般,消失在了眾人的視線之中。
一時間,整個長安官場都陷入了一片猜測之中,人心惶惶,流蜚語四起。
朝中的大小事務,在陛下的旨意下,暫由內閣全權管理。
但官員們的心思卻全然不在這日常政務之上,他們如坐針氈,熱鍋上的螞蟻般焦躁不安。
沒有人確切地知道陛下去了哪里,只知道陛下出行之時,身邊帶著張指揮使和秦將軍,還有五十名咸陽錦衣衛。
此消息一出,地方官員們頓時如臨大敵,人人自危。
他們整日里提心吊膽,食不知味,睡不安寢,生怕陛下會在某個不經意的瞬間突然出現在自已的管轄區內。
一想到若是被陛下查出一些平日里被忽視的問題,那后果簡直不堪設想,輕則仕途受阻,被降職貶謫,重則烏紗不保,甚至可能會牽連家族,遭受滅頂之災。
于是,在最初的三個月里,他們全都嚴陣以待,絲毫不敢有任何懈怠。
地方縣衙之中,官員們日夜堅守在自已的崗位上,眼睛布滿血絲,卻依然強打著精神,不斷的翻閱著歷年的卷宗,仔細檢查著各項政務的執行情況,對下屬的督促也變得格外嚴厲,哪怕是一點小小的差錯也絕不放過,稍有不如意便大發雷霆。
街頭巷尾的巡查也變得更加頻繁,公差們的身影隨處可見,他們瞪大了眼睛,不放過任何一個可能出現問題的角落,整個地方官場都籠罩在一片緊張壓抑的氛圍之中,讓人窒息。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一直沒有陛下的任何動靜,他們緊繃的神經這才慢慢松弛下來,逐漸恢復了往日的狀態,那因恐懼而暫時收斂的惰性也再次悄然滋生,仿佛一切都只是一場虛驚,過往的警惕都被拋諸腦后,他們又重新陷入了往日的安逸懈怠之中。
江南道,有一座名為吳縣的小城,散發著獨特的魅力。
這里,氣候宜人,綠水環繞,宛如人間仙境。
江南之地,自古以來便是人杰地靈之所,素有“江東子弟多才俊”的美譽,這絕非是空穴來風的夸贊之詞。
(這時候沒有三國演義,呂蒙還在武廟里,所以,沒有江東鼠輩這個說法!)
此地文化底蘊深厚,文人墨客層出不窮。
而且,江南道的百姓們似乎天生就有著敏銳的商業頭腦和勤勞肯干的精神,十分熱衷于做生意。
街頭巷尾,店鋪林立,人來人往,熱鬧非凡。
從精美的絲綢、細膩的瓷器到新鮮的果蔬、美味的佳肴,各類商品琳瑯滿目,應有盡有。
李承乾剛剛登基之時,江南道的經濟狀況雖說尚可,但也并非特別突出,與陜西道相比,也只是在伯仲之間,并無明顯的優勢。
到了如今,江南道的經濟發展勢頭迅猛,已然占據了大唐經濟的半壁江山,成為了當之無愧的富庶之地。
這其中,海運的興起無疑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那一艘艘高大的商船,乘風破浪,駛向遠方的海洋。
它們滿載著江南的特產,如絲綢、茶葉、瓷器等,運往海外的各個國家,換回了大量的金銀財寶和奇珍異寶。
碼頭上,搬運工人們忙碌地穿梭于船只與倉庫之間,汗流浹背卻滿臉欣喜,一箱箱貨物被裝卸上岸,見證著江南道的繁榮昌盛。
這不僅為江南的商賈們開辟了廣闊的市場,讓他們賺取了豐厚的利潤,也使得江南道的經濟得以蓬勃發展,百姓們的生活水平也隨之大幅提高,家家安居樂業,戶戶歡聲笑語。
張顯懷和秦如召靜靜地跟在李承乾的身后,他們身著樸素的便服,步伐穩健,腰間懸掛的佩劍隨著他們的走動微微晃動,發出輕微的聲響。
此刻他們低垂著頭,眼神中敬畏無比,不敢有絲毫的僭越。
兩人半天都不敢語一聲,只是默默地留意著周圍的一切。
自從陛下來到這吳縣之后,他們便察覺到陛下的神情變得異常凝重,臉上沒有了一絲往日的笑意。
那深邃的眼眸中隱藏著憂慮,讓人難以捉摸。
他們環顧四周,心中也不禁泛起嘀咕,這吳縣到底有何不同之處呢?
這里的每一棵樹木都被精心地包裹上了一層厚厚的紅色棉衣,遠遠望去,一片火紅,看上去極為喜慶。
那鮮艷的紅色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格外耀眼,是這片土地上百姓富足生活的生動寫照。
連樹木都能受到如此精心的呵護,這里的百姓生活必定十分富足安樂。
可問題,就出在這里!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