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v id="cxiam"></div>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1. <em id="cxiam"></em>

      落地小說網

      繁體版 簡體版
      落地小說網 > 李承乾 > 第932章 荒唐的戰爭

      第932章 荒唐的戰爭

      乾元元年十一月,黃河流域的寒風裹挾著枯草與沙塵,在鄴城外圍的平原上呼嘯。

      九鎮節度使麾下的二十萬大軍,如同一道連綿百里的鋼鐵壁壘,將這座被安慶緒占據的孤城團團圍住。

      營地里,篝火的光芒在夜色中連成一片,與城墻上叛軍的火把遙相呼應,空氣中彌漫著糧草、戰馬與兵器的混雜氣息,卻唯獨沒有一支強軍應有的肅殺與統一——這支集結了帝國最精銳力量的部隊,自開赴前線那日起,便被一道荒唐的旨意捆住了手腳。

      肅宗李亨聽信宦官讒,拒不設立統帥,只派不懂軍事的魚朝恩以“監軍”之名,凌駕于郭子儀、李光弼等名將之上。

      此時的唐王朝,雖經安史之亂重創,卻仍能調動各鎮精銳:朔方節度使郭子儀率五萬勁旅,河東節度使李光弼領四萬精兵,再加關內、澤潞、淮西、永平、汴滑、襄鄧、魏博、滑濮八鎮節度使麾下兵馬,總計二十萬之眾,另有神策軍三千作為補充,糧草由江淮地區源源不斷轉運而來。

      論兵力、論補給、論軍心,唐軍都占據絕對優勢,平定叛軍似乎只是時間問題。

      可這份優勢,從肅宗李亨在長安大明宮的決策開始,便逐漸化為泡影。

      自馬嵬坡兵變后,李亨在靈武登基,雖有平定叛亂的志向,卻始終被“武將權重”的恐懼纏繞。

      安祿山曾任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手握重兵后起兵反叛,這份陰影讓李亨對麾下將領充滿猜忌。

      此時,宦官魚朝恩正得寵于宮中,他本是肅宗潛邸舊人,一路靠著阿諛奉承爬上高位,見李亨對武將心存疑慮,便日日在其耳邊吹風:“郭子儀、李光弼皆為百戰之將,麾下士卒精銳,若授以元帥之權,恐成第二個安祿山。”

      “不如派監軍節制諸軍,既能掌控戰局,又可防患于未然。”

      這番話恰好戳中李亨的心病。

      他想起玄宗朝節度使專權的教訓,又擔心諸將功高蓋主,竟真的采納了魚朝恩的建議。

      乾元元年十月,唐軍集結前夕,李亨下旨:“九鎮兵馬共討鄴城,不設元帥,以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監領諸軍。”

      旨意傳到前線,諸將皆驚。

      郭子儀當時正在朔方軍大營整兵,接到旨意后,手中的令旗險些落地。

      他與李光弼對視一眼,皆從對方眼中看到了無奈——自隋末以來,凡大軍出征,必設統帥統一號令,如今二十萬兵馬卻無主帥,讓一個只會在宮中諂媚的宦官監軍,這哪里是打仗,分明是拿軍國大事當兒戲。

      可君命難違。

      十一月初,九鎮大軍陸續抵達鄴城外圍,按照魚朝恩的“部署”,郭子儀的朔方軍駐于城東,李光弼的河東軍扎在城南,其余各鎮兵馬分守西、北兩面,形成合圍之勢。

      可魚朝恩不懂軍事,既不制定攻城方略,也不協調諸軍配合,每日只在中軍帳中飲酒作樂,偶爾心血來潮,便派人去各營“視察”,對將領們的戰術建議指手畫腳。

      郭子儀曾提出“先斷糧道,再緩攻城”的方案——鄴城糧草皆靠洺州轉運,若派一支精兵襲擾洺州,斷絕叛軍補給,不出一月,鄴城必將拿下。

      可魚朝恩卻認為這是“怯戰之舉”,拍著桌子怒斥:“二十萬大軍壓境,還怕拿不下一座孤城?若遷延日久,糧草消耗殆盡,誰來擔責?”

      他強令諸軍次日便全力攻城,郭子儀無奈,只能下令朔方軍架起云梯,對東城發起猛攻。

      可其他各鎮兵馬卻遲遲不動。河東節度使李光弼認為攻城時機未到,按兵不動。

      淮西節度使魯炅擔心傷亡過大,只派少量士兵虛張聲勢。

      澤潞節度使李抱玉更是直接派人向魚朝恩訴苦,稱麾下士兵“水土不服,需休整三日”。

      結果,朔方軍獨自攻城一日,損失近千士兵,卻連城墻的缺口都沒撕開,只能撤兵回營。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2. <div id="cxiam"></div>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1. <em id="cxiam"></em>

        最近日本韩国高清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