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v id="cxiam"></div>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1. <em id="cxiam"></em>

      落地小說網

      繁體版 簡體版
      落地小說網 > 王揚許游 > 第105章 卷末感言

      第105章 卷末感言

      首先感謝各位小伙伴的支持!你們實在太可愛了!!!

      其實大家從《荊州亂》的卷首語就能感覺到,小王同學將要面臨的困難挑戰要比第一卷大得多。

      我知道有些小伙伴希望看小王立即抹除所有弱點,原地起飛,走上巔峰,敵人一跳,反手按死;反派一碰,碾壓成塵。

      這么寫倒是輕松,但意思不大。

      九層之臺,起于累土,于更艱險之中開出一條路來,說不定別有一番風味?

      很多時候,過程遠比結果有趣。

      小王同學是“活在南朝”,這個“活”字很重要。

      我想借由小王的經歷來為小伙們展現一次沉浸式的穿越之旅,不是急急忙忙地向前趕,而是實實在在地體驗南朝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那個時代的飲食、文學、宗教與藝術等等。

      盡量做到一物之微,皆有所本;一餐之細,必有所據。不說拿出寫論文“升天入地求之遍”的狀態,但絕對正襟危坐,“閉門人海恣冥搜”,不存在敷衍文字的現象。

      我在寫的過程中也在澄清一些網絡上流傳的歷史謠,不過這些謠實在是太多了。我一是澄清不過來,二是我對這種謠知道的也不是很多。

      上次說過一個辨別謠的方法。這次再說一個。

      如果碰到看起很懷疑的論斷,那就可以問一句“典出何處”。

      胡適的“實證精神”很好,叫“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

      沒有文獻支撐,何談論斷?

      歷史謠一般分四種情況。

      一是根本找不出文獻支撐,純是臆測。

      二是結論擴大到文獻所能支撐的范圍以外。

      三是只能對文獻證據做膚淺式的理解,或是不知反證,或是孤證不立,或是不聯系上下文,或是不考察證據出現的歷史背景。

      四是沒有進行對文獻證據進行文獻學上的檢視。

      前三者,大抵都不出“想當然”三個字。

      因為此三字最容易產生謠,但只要我們多想幾步便不容易被謠所惑。

      比如說“魏晉南北朝時鹽是專賣的”這個論斷。

      真是這樣嗎?是魏晉專賣,還是南北朝專賣?南朝和北朝都專賣嗎?南朝宋齊梁陳每一朝都專賣嗎?每一朝中的每個年份里,都在專賣嗎?

      “專賣”又做何解?是只算朝廷直營,還是包含官商合營?南北朝里的專賣形式一直沒有變過嗎?用“專賣”兩字足夠囊括這么長時段的鹽政政策嗎?

      大家看,只要多問幾句,謠的魅惑力就大大下降了。

      至于第四點比較復雜。即便古代文獻中的證據也不能就此做準。比如要用宋代的文獻,去證唐代如何,就不如以唐代文獻證唐代。而唐代文獻本身之間,也有性質差別,要根據寫作時間的遠近,文本體裁的不同,創作傾向和目的等等要素來做綜合判斷。

      再進一步,甚至有時候正史未必比小說要“真”,小說故事情節雖然是假的,但它卻能反映出某種“真實性”,比如曾經流行的某樣情緒,某種觀念,甚至某個謠,都折射出當時的某種“真實”。而正史則時有修飾避諱之辭,這就需要用其他文獻來與“正史”進行“互動”,從文本的“修辭”與“縫隙”處發現隱秘。這個話題談起來一個學期都擋不住,就不說了。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2. <div id="cxiam"></div>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1. <em id="cxiam"></em>

        最近日本韩国高清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