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中午,縣局民警就來向高棟報告,村里一戶人家前幾天撿到了兩個滑輪和一根長繩。兩個滑輪是同樣大小的,直徑都在二十多公分,是漁船作業上常用的滑輪。而長繩足有八十多米,是漁船上用的綠色的化纖繩,牢度極高。那個村民是在村口的一個堆著垃圾的灘涂地上撿到的。
高棟興奮異常,在江偉面前大大褒獎了一番縣局刑偵隊的工作效率。
這一結果和他的推理完全吻合,證明了他的判斷是完全正確的!而這一切根本出發點,就是山坡上只有兇手一個人腳印,邵小兵卻能跳崖自殺的“不可能犯罪”。讓這一切都得到合理解釋的,就是兇手留下了釘在懸崖里的鐵鉤,以及腳下不小心踩住的繩印。除了用滑輪裝置,沒有其他辦法實現這起“不可能犯罪”。
你犯罪的計劃再完美,實施起來不可能百分百如想象中一樣。鐵鉤深深釘進了懸崖里,很難拿走。八十多米長的繩子在操作中,加上半夜天黑,不可避免會踩到。
雖然其他細節處理得很細致,但失誤只要有一個,哪怕一個,足夠讓警方翻盤了。
這一天,整個專案組軍心大振。這滑輪和繩子他們一看就知道是漁業用具,要去漁業用品店購買。
于是高棟連忙安排大量警力,去全縣的漁業用品店查。縣城并不靠海,縣城內基本沒什么漁業用品店,離縣城三十多公里的一個石灘鎮是全國聞名的漁港,鎮上幾千艘漁船,幾萬個漁民,那里的漁業用品店多的不可勝數。
這一回警方的運氣出奇得好,在當天晚上就有了消息,這兩個滑輪和繩子是二十來天前石灘鎮上的一家漁業用品店出售的。
之所以老板記得這筆生意,因為平常他們店都是漁民和一些漁船上的打工仔來買東西的,而那一次,來的是個文質彬彬的年輕人,大約三十歲光景,他對漁船上的用品叫不出準確的名字,只是比劃著說要買滑輪和網繩,老板問他要買什么型號的滑輪,他叫不出來,只是讓老板拿幾個出來看看,后來選中了二十幾公分的,買了兩個,并且買了足足八十多米的繩子。
對于此人的相貌,老板已經記不清了,只記得看上去文質彬彬的,并且說的是縣城一帶的方。寧縣縣城在北面,石灘鎮是第二大鎮,在南面,南面和北面的方是不同的。老板還記得此人開車來的,但具體什么類型的車,記不清了。
唯一的遺憾是店里沒監控,店外路上附近也找不到監控。
盡管還不知道此人的外貌,開什么車,但今天的調查已經把范圍大大縮小了。
此人是縣城周邊的人,年紀三十歲左右,身高171到175之間,體重約130斤,有車,理工科出身,力學知識記得很牢,并且很可能會進行微積分計算。
高棟心里細細想象著兇手的整體輪廓,一個三十歲的人還記得微積分,會是什么身份呢?
教師,非常可能。但縣城附近中小學所有三十歲左右的男教師合起來至少有個三、四百人,理工科的也至少有兩、三百人,排查工作沒辦法做。
工程師,也很有可能。但哪些單位有工程師更難統計。
也許是碩士或博士剛畢業的家伙,這類人畢業不久,自然也會這些知識。
當然,說不定兇手不是上述三類人中的任何一個,可能在讀書時,知識學得特別牢固,過個幾年也還記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