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一聲聲吉祥話,跨過各樣事物,最后才算來到大廳前。
“新娘進廳堂,來年抱個小兒郎”
接下來便是一陣暈著轉向的跪拜。隨著喜娘一聲唱喝,“禮成,送入洞房”李薇才微舒了一口氣兒。
這兩眼一抹黑的成親儀式總算是完了。
這會兒家具已經全都擺進了新房,但是架子和柜門里全都只有金銀錁子的荷包壓柜,并無別的物件,金銀首飾、古董擺設、四季衣裳、鋪蓋用物等等全都還是保持著嫁妝抬來的模樣擺在院中,供女眷來客觀瞧。
從一抬抬的嫁妝中穿過,總算是進了新房,李薇被安置坐在婚床上。片刻安靜過后,喜娘的聲音響起,“新郎官兒挑蓋頭。”
賀永年在這期間,便一直在打量著一身大紅綢衫的小女子。接過扎著紅綢的秤桿兒,上前兩步,將稱桿緩緩伸向那大紅的蓋頭,李薇看著這桿兒伸來,突然沒來由的一陣緊張。雖然她看不到,單憑感覺,這屋內定有其他人在。雖然這些人不關她什么事兒,卻還是悄悄將袖中的小手抓了又抓。
下一刻,眼前猛然大亮,蓋頭已被賀永年挑起,李薇條件反射抬頭,正對上他含笑的雙眸,不覺眼睛彎了起來。也許是因為喜服的映襯,此刻他臉上有一種別樣的神彩,光華流轉,眉目清朗。
有人輕咳一聲,李薇收回視線,掃過屋內,七八個人中,倒有一半是熟面孔。剩下的幾人她不認得,暫時也沒打算去探究。禮貌性彎了彎嘴角。
之后又是一堆的繁文縟節,男女各剪下一縷頭發,分別纏在一起捻成兩縷發辮,用紅絲線扎起,放入一對兒百年好合的荷包內,分別系在賀永年和李薇的腰間。又再次剪下賀永年的一縷長發,取下李薇鬢邊的珠花,由身旁的喜娘手巧地將長發繞在珠花上,挽做一個同心結,讓賀永年和李薇一起拿著擲到床下。
“長發結同心,攜手到白頭。”
最后取出一雙用絲線挽著同心結相連的酒杯,兩人各執一只,喜娘在其中各注大半杯酒,然后互飲,再將酒杯交還給喜娘,由喜娘丟在床下,以看吉兇。那喜娘都是十分有經驗的,手中暗暗調整了杯子的正反,然后控制力道,基本是等于放在了床下,果然是一個仰、一個覆,便起身道喜,說乃是大吉之兆。
一應禮節全都完畢。
賀永年想細細打量李薇,便有人說話,“福哥兒,來瞧瞧這個新嬸子。”
李薇循聲望去,一個身著緋紅衣衫的****懷中抱著個三四歲的男娃兒,正笑吟吟的向這邊望著,李薇不認得她,賀永年在一旁道,“這是大伯父家的大堂嫂。”
李薇欠身見禮,并叫麥穗將遞見面禮給福兒。
大堂嫂連忙讓福兒向她道謝。李薇笑著擺手說不用。
這時一直與賀瑤立在一起年輕的****,上前道,“我也來認認弟妹。”
李薇也忙帶禮,順勢在她臉上掃過,眉目五官不甚清晰,第一印象也無甚特別之處。正這時,賀大夫人與馮夫人相攜而來,賀永年起見禮,馮夫人則一連的擺手,“莫多禮莫多禮。”。
賀大夫人則說,“前兒已開了宴,你大伯和父親的故舊好友都來了,你先去招呼客人。”
說著頓了頓,才道,“趙大人一行也到了。在前面兒等你呢。”
賀永年點頭,拍拍李薇的肩頭,安撫一笑。馮夫人立時向屋內眾人道,“席面已擺好,請各位入席吧新娘子有時候瞧呢。”
眾人笑鬧著打趣兒幾句,便都去了。李薇起身,讓丫頭們給兩人看座倒茶。馮夫人仍是不客氣的搶在賀大夫人前頭,擺手,“你且坐吧。你自己尚且是初到,哪里能這般熟了。”
賀大夫人身后的兩個丫頭,趕忙上前,倒茶擺果盤兒。
李薇又向馮夫人行了一禮,心頭是由衷的感激她。若沒這樣的一個人在中間張羅,面兒上有些事情還真不太大好辦呢。再怎么有仇要報有帳要算,今兒這一遭總要體面的揭過去。
馮夫人也不是故意要給賀大夫人難堪,這實在是這兩府之間的事兒太過復雜,她即早先伸了頭,自然從中間周旋到底。所以待李薇行了禮之后,她又笑著說了些大夫人如何為親事操勞的話。
李薇只是笑著點頭。她只知道明兒早上敬茶時才會與賀大夫人正式見面兒,沒成想這會兒來了,改口的稱呼在胸中盤桓許久,終是叫不出口。
好在馮夫人說了兩句閑話,大夫人又說她帶來的人手少,青苗太小不頂用,等忙過今日給她配幾個丫頭云云,兩人便又去了。
麥穗走到外間,挑簾張望,回身進里間,低聲道,“小姐,外面沒人了。”
李薇聞挺直的脊背一松,麥芽兒立刻上前替她揉肩頭,麥穗將喜盤中的點心挑撿出來一些,又沏了新茶,“小姐先填填肚子吧。”
李薇擺手,她一向是心中有事,便不覺得餓。起身在房間轉悠著,一邊與麥穗兩人說著閑話。她們二人昨兒便過來守房,這會便急切的將她們打探到不多的訊息說給李薇聽。
※※※※※※※※※※※※※※※
關于“二姐夫魚塘”金手指的數據參考(不算錢哈):
1、縣城人口規模數據參考:
正德十一年(1516年)八月丁丑,‘湖廣黔陽縣火,毀城樓官廊及民居七百余家’(《明武宗實錄》卷140)。
另外,正德六年夏四月丁亥,‘湖廣光化縣火,毀民居二千一百余間,死者四千余人’(《明武宗實錄》卷74)。
今人對明代人口的考據結論:
“明代的中小型城市也就是府、州、縣一級,這些城市的人口數量從兩萬到五十萬不等。
由于各地差異極大,所以情況也各不相同。普遍的情況是縣一級的城市都能達到兩萬以上,如湖廣地區最普通的公安縣之類都能達到至少五萬人。人口多的縣城能達到十萬以上(如上海縣),人口一般的縣也在五萬左右,再小一點的縣城人口則在兩萬左右。”
另有蒙城縣志中提到數據做參考:萬歷九(1581年),10379戶,23723口。萬歷二十二年,38721丁(明制年滿18歲計入丁口)。
另,本文的參考背景是明中后期。明初總人口,62531295口(資料來自《后湖志》)。萬歷年間,人口大約是1億5千萬。
本文主人公所處的地理背景,大約相當于河南與湖北交界處,屬內陸,明萬歷年間,農業生產重心由南向北轉移,故此,我們權當是五萬人口吧。
2、明話本小說中,也有提到“賃湖養魚”,原文是“賃湖方園七十里”。
呼~考據花費了一上午的時間。先翻了《明史》,歷時一個小時,沒找到自己想要的數據,又去翻《中國人口史》明代卷,找到少少。雖然沒有找到確切數據,大家參考一下吧。
_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