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氏心中又有這樣的擔憂,而且對那位曾經任她處置的庶女生起了一絲懼意。
第二日,謝意考慮再三,還是親自陪郁芷回了郁府一趟,安撫了郁尚書和鄭氏。
另外還有崔紹那里,謝意以太子之名將那副畫要了過來,崔紹雖不解,但怎么也不會將曾經畫上的豆蔻少女與如今遠近聞名的璇璣女王聯系在一起。謝意倒還放心他,是沉醉畫藝之人,也重諾嘴嚴,不會多話。
此畫不能讓人瞧見,也就嚴密封了起來收藏。
……
行宮中,蔓莎嘗了太后送來的貢品掛綠荔枝,鮮甜水潤又可口,
蕭函沒有告訴她自己身份被人知曉的事,但考慮到有一定可能郁家人會來找蔓莎,所以提前問道,“你還記得郁岸嗎?”
蔓莎想了想,也沒想起來是誰,好像有點耳熟。
蕭函淡定道,“想不起來也沒事,反正是無干人等。”看來不用擔心蔓莎會念著什么舊情了。
隨著赫圖在北邊屢屢有騷動后,大熙朝堂上很快就決定答應西羽提出的和談建交條件。但不知道是哪位大臣提議,兩國初次建交,不如結為姻親,永締邦交。
老皇帝還覺得此建議大善,不過考慮西羽的君主是位女王,不好嫁個公主什么,便提出讓他膝下的皇子迎娶一位出身西羽的公主為正妻。
西羽使臣聽后,道此事他還做不了主,要傳信與女王。
老皇帝當下便應允了,還道此事越快越好,有利于兩國友好。
就這幾日,老皇帝膝下適齡的皇子就開始明爭暗斗起來了,尤其是那位臨安王,又有頗受寵愛的母妃徽妃在旁邊吹枕頭風,很快就得到老皇帝的偏向。
雖然知道西羽女王尚未成婚,膝下也無兒女,所以迎娶的公主估計會是一位貴女封的公主。
但同樣意義非凡,能得到一個新興的毗鄰大國的支持,再好不過的婚事了。
何況又不是不能娶別的勢力出身的側妃。
數日過后,臨安王將迎娶西羽公主的事似乎已經是板上釘釘了,只待西羽那邊的傳信。
太子和謝意也關注著這件事,不過所謂傳信回國,等待女王意見,
他們心里清楚,西羽的璇璣女王此時此刻就在大熙都城,前晚還在都城最有名的太夜館一擲千金呢,令全都城的人都知道使團中有位戴著黃金面具的王族貴女。
太子得知后,還險些嚇了一跳,生怕這位一個不如意就把身份給露了出來。
不過仔細一想,他們能發現其實也純屬巧合,若不是謝意的妻子是郁芷,郁柔桑曾經的嫡姐,也不可能聯想到一處,最后不還是猜的。
關于和親的決定,蕭函早就同使臣說了,為了掩飾一二,才多拖了些時日。
次日西羽使臣上朝,告知大熙皇帝,璇璣女王的決定,同意和親。
皇帝及眾朝臣聞都大喜。
但使臣下一刻說出來的話,卻令滿朝瞠目結舌。
璇璣女王同意和親,但卻不是西羽公主嫁到大熙,而是大熙皇子去西羽,與公主結為夫妻,同時也是作為人質。
這也才能表現出大熙愿意永締邦交的誠意。
朝政一結束,這事就傳遍了后宮和都城,鬧得是沸沸揚揚,原以為能多個公主兒媳的徽妃差點沒暈過去,醒來后更是哭的梨花帶雨。
之前人人爭搶的香餑餑婚事立刻變得避之不及,生怕入選做了那去異國為質的駙馬。
最后還是定下了,由臨安王攜豐厚的大熙聘禮隨使團去西羽迎娶公主,并留在西羽為兩國邦交做貢獻,且不說臨安王心中是如何委屈,事情也沒有轉圜余地了。
誰讓臨安王和徽妃是許多人的眼中釘,不趁這個機會推一把都覺得可惜。而且臨安王不去,豈不是其他的皇子去。
大多朝臣又支持和親,反正都是娶公主,待在哪里不一樣。
另外西羽的璇璣女王不也是會給臨安王封個爵位,榮寵大把大把的,說不定還能留名青史呢。
蕭函會同意,也是因為和太子私下做了筆交易,和親這事暫時避不過,她又不舍得嫁個西羽女子,西羽在大熙的勢力不穩固,派弱一點的怕受欺負過得凄苦,派能力強勢的又覺得浪費可惜,她自己國內還缺乏人才呢。
還不如讓大熙皇子到西羽為質,而且還是個年幼的皇子。
至于太子那邊的籌謀,蕭函不知道,但給出的條件卻令人動心,西羽同意與大熙締結盟約,其中條件之一就是放歸數十年里被擄掠販賣到大熙的西羽子民。
大熙答應是答應了,但用不用心還是兩說,蕭函不介意再多份保障。
這個建議也是謝意向太子提出的,他看出了這位璇璣女王沒什么弱點,但有一點是愛惜子民,不然不會死咬著這點否則不建交。
在互通了國書之后,西羽使團也就要離開大熙都城。
聽聞這個消息后,鄭氏第一個松了口氣,西羽使團在都城多待一日,鄭氏就要惴惴不安一日,擔心郁家大禍臨頭。
哪怕自認當初對待郁柔桑母女沒有任何可指摘的,但如今見她已是高不可攀的地位,難免會懼怕被挾私報復。
西羽使團從大熙帶走的東西不少,除了大熙皇帝太子等人送的奇珍異寶,還有盟約中的工匠技術書籍,還有一位和親的皇子同豐厚的聘禮。
因此比來之前更加浩蕩。
這還只是明面上的,實際上還有十二人。
蕭函回隨行來大熙,母親蔓莎占了一部分原因,另外則是為了搜羅人才。
西羽百廢待興,光是受教育的程度就令蕭函不滿意,如今的班底都是她費心培養的,但仍需要大量的人才放在各處位子上填充效力。
這十二人,她也考察過,人品才能都勝過尋常大多人。而西羽探子所查到的,他們或多或少都出身高門庶子,寒門,甚至平民,但哪怕沒有學識的,頭腦聰明有潛力,是可塑之材的,蕭函都愿意收下。
“拜見王上。”眾人激動或鄭重道。
這十二人還不知道之前被西羽探子調查過,但在蕭函親自來找他們,并且表明身份后。
心頭所謂的家國大義,在掙扎了一下之后就放棄了,果斷投靠了新主。
不是誰都能在被打壓看不見出頭之時的日子里堅守住什么家國大義的。
堅守忠義氣節的人值得敬佩,但良禽擇木而棲也不可謂不是種聰明果斷的選擇。
要是那種被洗腦得徹底,甘愿為家族犧牲,做別人的踏腳石一生卑微為奴為仆的人,蕭函也不會要。
這些人其中還有攜帶家眷的,都被蕭函允許了,還讓手下抹去了痕跡。
她不在乎他們過往是卑微還是凄慘,只要他們以后能為她所用,為建設西羽出力。
現在還只是十二人,但日后,就說不定了。
戴著黃金面具的蕭函在看了一眼大熙都城后,就騎上自己的良駒隨著西羽使團車隊離去了。
……
兩年后,大熙太子聞秀繼位,改年號皇佑。
同時北方邊關烽火漸起,草原的赫圖十二部落趁著大熙新帝繼位,有意來占便宜,咬下一塊肥肉。
大熙新帝先是布置兵力防守,后是暗中遣重臣謝意前往西羽,向西羽借兵,結盟抵御野心勃勃的赫圖,以解大熙北方之危。
璇璣女王答允,最后由多蘭將軍帶兵十萬和大熙北地精兵兩相夾攻赫圖,聯手對赫圖造成重創。
大熙解除了北方之憂,而西羽也借著這場戰事割下了赫圖的一大塊肥沃的國土,越發強盛。
皇佑三年,
隨著大熙與西羽互通往來,西羽任用漢人為官的很快傳遍了大熙,且不問出身,不拘一格求取人才。
西羽的財政和軍權都牢牢掌握在璇璣女王手中,凡是重大決策都由女王做主。大熙有許多空有才華卻無出頭之徑,甚至是礙于出身,無法施展才能的人,也紛紛慕名跑到了西羽。
到后面甚至有已經考取了功名的舉人秀才,還有許多到西羽謀生開墾荒地經商的百姓,男女都有。
有不少官員向陛下諫,要求下禁令,然而皇帝也是無奈,因為這本就是當初借兵聯盟的條件之一。
不然當初西羽怎會幫助大熙硬杠上強大的赫圖,而不是趁火打劫蠶食大熙,比起肥沃的草原,大熙繁華的北城,魚稻豐美的江南水鄉豈不是更好。
聞秀雖早兩年知道西北駐軍糜爛松懈,但短短兩年他作為太子也做不了太多能改善軍備的,當時情況之危,西羽提出的條件又不算過分,便答應了下來。
條約只說不禁止兩國百姓遷居入籍,沒想到會發展到這個地步。
何況此事一旦開了頭,根本無法回頭,再堵也會有更多的人去。
已為重臣的謝意,因是世家嫡系出身,也不好評論此事,若要留下那些人,勢必會削弱世家貴族嫡系的利益。
皇帝也只能放任之,眼不見心不煩。
但這種被別人,還是鄰國挖墻角的感覺真是糟透了。
作者有話要說:這個副本完結啦
強行解釋副本名
論美色足以傾國可美人已坐擁一國又何須他人傾國相娶
_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