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v id="cxiam"></div>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1. <em id="cxiam"></em>

      落地小說網

      繁體版 簡體版
      落地小說網 > 回到明朝做千戶 > 第7章 謀劃

      第7章 謀劃

      長時間和高密度的災害對于一個人口龐大的帝國來說是致命的打擊,明末河南商丘人鄭廉在《豫變紀略》一書中,對崇禎時河南全省災害,作了詳細的統計年表,閱后觸目驚心。

      “……崇禎3年旱。4年旱。5年大旱。6年鄭州大水,黃河冰堅如石。7年夏旱蝗。8年夏旱蝗,懷慶黃河冰。9年夏旱蝗,秋開封商丘大水。10年夏大蝗,閏四月山西大雪。11年大旱蝗,赤地千里。12年大旱蝗,沁水竭。13年大旱蝗,上蔡地裂,洛陽地震,斗米千錢,人相食。14年二月起大饑疫,夏大蝗,飛蝗食小麥如割。15年懷慶地震,九月開封黃河決……”

      《豫變紀略》還抄錄了呂維祺給朝廷奏折的全文。呂氏曾任兵部尚書,退休在家,目擊河南災情嚴重、不吐不快。奏疏寫于崇禎七年,字字瀝血,不忍卒讀。

      黃來福的目光停留在了電腦上,歷史上,創造了燦爛文明,但又飽經苦難摧殘的大明朝并沒有挨過1644年,雖然幾年后災難便逐步緩解并最終恢復正常,土豆和紅薯等高產農作物也很快得到推廣。自己的到來能改變大明朝的命運嗎?

      ※※※

      “……金秋十月,碩果飄香。10月29日,記者從五寨縣有關部門獲悉,五寨縣秋收工作即將告捷,實現糧食生產連續4年大豐收,預計今年糧食總產可達2.2億斤,較上年新增糧食5100萬斤,同比增長30.4%,創歷史最高水平……”

      黃來福目光停在后世五寨縣的一則報道中,慢慢的,他有了決定,就是在五寨堡優先展農業,反正后世的五寨縣也是農業大縣。

      雖說黃來福電腦中近現代工商科技資料很多,但聯系到目前自己的實力情況和當時所處環境,黃來福還是決定先展農業,這是自己目前條件所可以做的,五寨堡本來就以屯田為主。工商業當然也要展,不過等到五寨堡軍將們豐衣足食有了錢糧后再說。

      優先以農為主,這是黃來福深思熟慮后作出的決定。

      未來的大明朝幾十年內都將陷于小冰河時期,災害頻繁,糧食產量嚴重不足,經營農業可以說在未來幾十年都非常有光明的前景,不愁沒有市場。自己到時如果能解決五寨堡軍戶們吃飯問題的話,再以點帶面,解決或是減緩大明朝糧食不足的問題,將是名利雙收的結果。

      況且,黃來福認為,在農業不穩定的時候,大力展商業,并不會帶來什么好結果,這方面,大明朝已經得到了深刻的教訓。

      大明朝末期,商業極度達,特別是萬歷、天啟、崇禎三朝時,海外貿易龐大,致使大量白銀流入中國,不完全統計,明朝末期從海外流入中國的白銀高達五億兩以上。

      只是如此多的白銀大量涌入,卻不可避免地導致了通貨膨脹,各種商品的價格飛漲,糧價更是隨之飛漲,貧富二極越嚴重,造成了許多問題。

      農業不穩定,糧食產量不足時,商業貿易的繁華,還會導致另一個問題。比如大明的產糧中心,江南一帶的民眾看到商業的好處,覺得種糧不劃算,便將大片的田畝用于經濟作物的種植,使糧食產量更是進一步下降,這就是所謂稻桑之類的爭議。

      本來大明朝北方幾十年都陷于小冰河時期,糧食已經嚴重不足了,加上南方的糧食產量又年年下降,導致大明朝的糧食更為匱乏,糧價更是節節攀升,糧價飛漲又帶動所有物品上漲,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加劇了社會矛盾。

      這就是典型的無農不穩。

      農業不穩,百姓沒有糧食,再繁華的商業也是無根的浮萍,風一吹就倒。所以說,在古代那極低的糧食生產力面前,加上災害頻繁,落后的交通。中國幾千年的“重農抑商”政策不是沒有道理的。

      大明朝后期商業再達,也拯救不了因農業崩潰而帶來的社會崩潰,反火上澆油似的增加了不少不穩定的因素。

      況且,還有一點,明末的商業達,白銀的大量流入,并沒有給國家財政帶來什么好處。國家的財政,依然拮據。因為這其中的貿易紅利,基本上都給那些大商賈和文人官員們瓜分了。小民和政府,反是通貨膨脹的受害者。

      一方面,大明的立國本是以一個以中小地主及自耕農為主的社會,在財政收入上,向來以一個簡樸的小農社會為參照物。這種從小農社會出而制定的各種制度,包括財政制度,很難隨著社會的展而變化,官員們普遍沒有應付各種環境變化的能力。

      這些文人官員對于民間經濟的展或衰退,往往感到隔膜,兩眼一摸黑,無從下手。更不要說面對商業社會那各種復雜的變化了。自然,國家的稅收和預算也就不能隨之而增加或減縮了。大明朝很多官員根本意識不到社會商業財富的變化,根本沒有在商業方面增稅加稅的概念,只會慣性地盯在可憐的農民身上。

      另一方面,在大明朝后期,整個國家經濟重心已經向工商業轉移,而此時,文官集團已經和商賈們相互勾結,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文官集團就是商賈的代人,他們瓜分了大量的商業貿易紅利,如果朝廷和皇帝想起來要從商業方面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就會受到文官集團們的瘋狂阻撓。

      挺住他們阻撓的,比如說萬歷帝,就因三餉加派,開礦榷稅,開增商業稅。被文官集團、大商賈們,加后來別有用心的韃靼人御用奴才合伙痛罵。

      說實在,三餉加派,黃來福是不贊成,這是加重農民的負擔,本來他們負擔就重了。但開礦榷稅,開增商業稅,黃來福卻是贊成的。

      商人和文人當時占有了國家90%的財富,納點稅又怎么啦?都是國家公民,你商人和官員就沒有納稅的義務,一定要將負擔全壓在農民頭上?雖說開礦榷稅時造成了一些商人的傷害,但兩害相權取其輕!讓商人哭,總好過讓農民哭。商人哭鬧,國家只是小亂,農民哭鬧造反,國家則有亡國之禍。

      這點在崇禎皇帝身上表現得很明顯,崇禎皇帝就是因為受到文官集團們的忽悠,大力減免商業稅,將國家稅收負擔大部分轉嫁到小民身上,使富者越富,窮者沒有活命的機會。雖得到了某些文人明君的稱號,不過也更加大了社會矛盾,加了亡國的步伐。

      最后崇禎皇帝國滅身死,而那些為了私利而忘大義的文官們和大商賈們,也沒得到什么好結果。不是死在李自成等流寇的刀下,就是死在胡虜的刀下,再不就是搞個金錢鼠尾豬尾巴,做個奴才順民。他們辛苦積攢的財富,少則數萬兩,多則數十萬兩,百萬兩白銀,也盡成了他人的財富,或是化成了塵土。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說,在農業不穩,糧食不足,國家財政制度又不合理之前,商業越繁華,或許帶來的負面效果就更大。

      而反過來說,如果農業展了,糧食富足,人民的需求豐富多樣了,工商業貿易也就自然展。此時商業的達,就是想抑止也抑止不了。而且此時的商業將會和農業良好地結合起來,更好地促進社會的展。

      放眼世界,也皆是如此。典型的如當時17世紀,18世紀時的英國。

      一般認為英國的農業革命導致了工業革命。在當時,英國與歐洲人口的增長對糧食的巨大需求,導致了英國私人和國家的圈地運動,大租地農場的經營方式在英國農村占據了絕對優勢。這種大租地農場的經營方式,極大地促進了英國農業的展,英國的農業黃金時代到來。

      而英國的農業革命又為工業革命的開展創造了必要的前提條件。它不僅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必需的糧食和原料,還造就了一支自由勞動力大軍和廣闊的國內市場,而且也為工業革命積累了雄厚的資本。

      最后,英國農業的達,加快了英國商業的繁華展,二者相互融合與促進,當展到一定程度,生產力滿足不了市場的需求時,自然就要改進相關技術,于是以機器為主的工業革命就開始了。

      近代英國的展史,是比較成功的一段歷史,黃來福希望從他人國家的成功展史中,吸取對自己和國家有用的東西。當晚,他一直在查看相關的資料,直到電腦電力不足,這才依依不舍地去睡覺。

      而當晚,他也盤算好了未來的展大計。\

      _f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2. <div id="cxiam"></div>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1. <em id="cxiam"></em>

        最近日本韩国高清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