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宣是付出了男扮女裝的“代價”才做了當朝唯一的公主,可他的孿生哥哥夏侯卓就沒有那個運氣能成為皇帝陛下唯一的兒子了――或許是因為有了堂兄“絕嗣”的前車之鑒,登基以后,夏侯[在“生兒子”的這件事上表現得頗為積極――不算那些早夭未序齒的皇子以及夏侯宣這個特殊的存在,皇帝陛下共有五個皇子:
大皇子夏侯衍是已故韋皇后所出的嫡長子,他出生在孝宗在位時期,現如今已經三十歲了。承平十二年,夏侯衍及冠,同年受封皇太子――也就是在那一年,夏侯宣穿越而來,迎接他的那場大火正是夏侯衍登上太子之位的助力之一。
二皇子夏侯垣生于承平三年,由于他的生母鄭妃是北地燕國送予大魏的和親公主,所以他對皇位的競爭力極小,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
接下來,暫且不提三皇子夏侯卓,先來說說四皇子夏侯錚:他是徐貴妃之子,也生于承平六年,與夏侯宣兄弟倆的年紀僅僅相差半歲。由于對寶貝兒子抱有極高的期望,這十幾年來,徐貴妃一直都在不遺余力地為夏侯錚宣傳造勢――三歲習文、五歲做詩、七歲就能寫策論文章,十歲以后,更是每年都有幾十篇詩作美文面世……才名遠播的夏侯錚是所有皇子之中最高調的一位,再加上他的背后還靠著一棵名為“三朝丞相”的參天大樹,他的太子大哥怎么可能不把他當成心腹大患?所以現如今,奪嫡之戰主要就是圍繞著太子和四皇子展開。
在四皇子的“光輝照耀”下,還是個八歲孩子的五皇子夏侯旭就沒什么可說的了,他的生母徐貴妃幾乎把整顆心都撲在了夏侯錚的身上,剩給他的愛和關注就沒有多少了。
如此一看,各皇子的情況就非常清晰了:太子和四皇子正在龍爭虎斗,二皇子和五皇子是小透明,至于三皇子一系……正在隔岸觀火,準備伺機而動,企圖漁翁得利。
不過,那“鷸”和“蚌”也不是傻瓜,怎么可能任由一個危險的漁翁等在旁邊?戰火之所以沒有燒到三皇子身上,那是因為這些年來夏侯卓確實非常老實――他既沒有拉攏幾個朝臣,也沒有養上幾個門客,甚至很久才能見上皇帝一面,一點兒都不受重視,根本不足為慮。
要知道,蟄伏是一回事,什么都不做又是另一回事了――
夏侯宣在后宮里隱忍籌謀,那叫蟄伏,但他隨時都可以一飛沖天,因為他在暗中做了很多事、鋪了很多路,他從始至終躊躇滿志、心態積極。
而夏侯卓呢?因為在他之前有名正順的太子大哥,在他之后又有勢大囂張的四皇子,再加上瑞妃還有夏侯宣這個“死穴”在,以穩妥起見,她自然不能讓兒子太早地露出鋒芒、惹來敵人的關注,只能教他一忍再忍。可夏侯卓又不是個穿越而來的精英人物,哪有那么堅韌的心志?雖然在瑞妃的保護下,他沒遇到什么挫折就安然長大了,但他夾在龍爭虎斗的兄弟之間,這也不能爭、那也不能搶,忍著忍著就磨光了銳氣、失卻了斗志,對學業也不怎么上心了,就連性格都變得沉悶了起來,整個人都消極了……除了“龍鳳呈祥”的名頭和長得特別俊以外,夏侯卓真是毫無閃光點,平庸之極。
――可以想象瑞妃有多郁悶了,寄予厚望的兒子是個殘次品,早已放棄的“女兒”反倒長成了大尾巴狼,老天爺真愛開玩笑!
不過,無論夏侯卓再怎么沒用,也不可能打消瑞妃的爭權之心:她是一個極有野心的女人,太后的位置是她的終極目標,甚至她還想過,夏侯卓這么沒用,只要扶他上位,將來整個大魏還不是都掌握在她的手中?!
所以三皇子這一系,真正在出力使勁、暗爭皇位的是瑞妃、紀家,以及夏侯宣。
因此,在絕大多數人看來,三皇子就跟二皇子、五皇子一樣,都是小透明。可是在齊靖安的眼里――三殿下才是真正的能人啊!他非但足智多謀、才華橫溢、有識人之明,還能藏得這么深,把天下人都蒙在鼓里,什么太子、四皇子,跟他一比都是渣啊!
經過這幾個月的交流,齊靖安覺得他已經遇到了值得他效忠的明主,那就是三殿下,這是他命中的大貴人……風從虎、云從龍,對于一個自我定位為謀士的人來說,還有比這更幸福的事嗎?
目光明亮地看著夏侯宣朝他走來,齊靖安的笑容雖然淺淡,卻是發自內心、十分真誠。
“靖安,”夏侯宣走進包廂之后,笑著回應了對方的招呼,然后就大步走到窗邊的圓桌前坐好,又伸手示意了一下,說:“你也坐,不必多禮。今日我來得遲了些,你可等得急了?”
齊靖安施施然坐回原位,微笑道:“不急,靜候明主,何須心急?”
夏侯宣哈哈一笑,打趣道:“有道理,不過你說這話的時候,如若手執一把羽毛扇揮幾下子,效果當會更好些。”
齊靖安聽得恍然一樂,煞有介事地點了點頭,說:“謹受教,待會兒我就去買把扇子,日夜帶在身邊,隨時以備裝腔作勢之用,絕對能把某人哄得一愣一愣的,連連對我說――請先生出山助我!”
夏侯宣忍俊不禁道:“嗯,先生果然大才,請先生務必出山助我!”他這么說著,兩人都開懷而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