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當正午,耀眼的陽光驟然凝結如冰。黑鐵箭鏃的鋒棱,在陽光下映出一片白光,如利刃切入我眼底。子澹舉弓的一剎,我全身血液已經凝固。箭尖與蕭綦的咽喉,相距不過五步。尾端雪白箭羽,扣在子澹手中,腕上青筋凸綻,弓開如滿月,弦緊欲斷,一觸即發。我眼里,突然只看得見刺目的白——子澹的臉色青白,指節泛白,箭鋒的冷光仍是白。天地間,只剩一片冰冷如死的白,唯有蕭綦黑袍金甲的身影,矗立于天地中央。蕭綦端坐馬背,背向而立,我看不見他此刻的神情,只看到那挺直的背影,始終紋絲不動,玄黑滾金的廣袖垂落,如岳峙淵停,不見分毫動容。“皇上扣穩了”,蕭綦的聲音低沉,隱有肅殺的笑意,“一念之差,流血的必不只臣下一人。”子澹的臉色更加青白。如果這一箭射出,蕭綦血濺御苑,隨之而來的,將是鋪天蓋地的復仇、殺戮與動蕩。仇敵的血,或可洗刷一時的辱,為此的代價,卻是親人、愛人、族人,乃至天下蒼生都將為此而流血。“皇上!”一聲微弱的哽咽,驚破眼前肅殺。胡皇后跪下了,跪在子澹馬前,朱帛委地,鳳冠上珠墜顫顫。我亦怔住,從未見過她如此軟弱無助的模樣,素日落落明朗的年輕皇后,此刻常態盡失,只顧垂首掩泣,極力壓抑了喉間的嗚咽,卻抑不住肩膀的劇烈顫抖。眼前劍拔弩張的兩個男人,對峙如舊,誰也不曾側目,亦不看她一眼,任憑一國之母跌跪在塵土中。然而子澹的箭,分明顫了一顫,弓弦依然緊繃,手上的力道卻似有所頹弱。這個跪倒塵埃,掩面哀求的女子,畢竟是他的妻。如果換作我,蕭綦又會不會心軟動搖?我永遠無法知道,因為,我不是胡瑤,也永不會跪倒在強敵面前。“皇后不必驚惶,皇上與王爺只是比箭罷了。”我疾步而入,俯身攙扶胡瑤。右手挽住胡瑤的同時,我將左手按在襟前,抬眸直視子澹。他知道我左手按住的地方,正是那柄貼身所藏的短劍。——子澹,你若射出這一箭,我必為他復仇,必以整個皇族之血為祭,包括我自己。他凝視我,目光如錐如芒如刺,眸底似有幽光燃燒,焚盡了最后的希望,徒留灰燼。蕭綦笑了,朝我略側首,凌厲輪廓逆了陽光,唇角揚起冷峻的弧線。“王妃所甚是,皇上神射,微臣自愧不如。”他長聲一笑,翻身下馬,傲然以后背迎對子澹的勁弓,頭也不回,從容走向禮官。禮官跪在一旁,戰戰兢兢捧了金杯,高舉過頭頂。我扶了胡瑤,將她交與侍女,轉向子澹,深深欠身,“請容臣妾為皇上置酒。”素手執玉壺,金杯盛甘醴。甘冽的酒香撲鼻,我將兩只金杯斟滿,親手捧起碧玉托盤。子澹的手臂緩緩垂下,弓弛弦頹,殺氣已然潰散。蕭綦舉杯迎向子澹,廣袖翻飛,神情倨傲,薄唇挑出一絲嘲諷。校場曠寂,四下旌旄翻卷,獵獵風聲里,只聽蕭綦朗聲道,“吾皇萬歲——”左右山呼萬歲之聲如潮水涌起,湮沒了鐵弓墜地的聲響。鋪天蓋地的稱頌聲里,子澹孤獨地端坐馬背,高高在上,而又搖搖欲墜。次日,太醫稱皇上龍體欠安,需寧神靜養。內廷宣旨,皇上即日移駕京郊蘭池行苑,著豫章王總理朝政。事已至此,再無可挽回。我知道,子澹這一去,只怕要久居蘭池,歸期難料了。滿朝文武乃至市井都在流傳皇上失德的流,説皇上當眾失儀,行事暴虐,竟欲射殺功臣,摧折國之棟梁……還有更多不堪的流,我已不愿再聽。蕭綦終于有了最好的理由,將子澹幽禁。我不明白子澹在想什么,不明白他為什么要觸怒蕭綦。費盡了心思,只求保他平安,他卻偏偏往劍鋒上撞來。還能怎樣呢,傾我之力,所能做的,只能是打點好蘭池宮里里外外,讓他在那里的日子不至太難過;另一面,護著胡瑤的周全,讓他的孩子平安降世。由于我的阻攔,胡皇后沒有隨駕前往蘭池,得以留在宮里。從校場回宮之后,她便發熱病倒,神智昏亂,病情日漸加重。一連數日都未聽説她有好轉的跡像,我心憂她們母子安危,再顧不得太醫的勸阻,執意入宮探視。鸞帳低垂,茜色輕紗下,胡瑤靜靜臥在那里,蒼白面孔透出病態的嫣紅,眉峰緊蹙,薄唇半咬,似睡夢中猶在掙扎。我伸手去探她的額頭,卻被徐姑姑攔住,“王妃身子貴重,太醫叮囑過,不宜接近病人。”説話聲似乎驚動了胡瑤,我還未答話,卻見她身子一顫,眼眸半睜,直直望定我,吐出兩個含混的字來。我離她最近,聽得依稀清楚,分明就是叫的“王爺”!這一聲,驚得我心頭劇震,半晌才斂定心緒,遣出所有人,只剩了我與胡瑤,留在空寂的中宮寢殿。“阿瑤,你想見誰,告訴我。”我伸手握住她的手,只覺她掌心觸手滾燙。胡瑤似醒非醒,眼里幾許迷離,幾許凄楚,喃喃道,“王爺,求您放過皇上,放過這孩子……阿瑤再不會違逆您,阿瑤知錯了……”她哀哀囈語,攥住我的手,用力握緊,像抓住溺水時唯一的救命稻草,我退后一步,陡然失去依憑,跌坐到床沿,仿佛溺進一潭冰水,卻連掙扎也不能。胡瑤,竟也是蕭綦布下的棋子,竟也是一心效忠蕭綦的人!我千挑萬選,原以為她年少率真,就算出身胡家也應沒有危害子澹之心……眼前恍惚掠過校場上的一幕,子澹奪弓、擲弓、開弓,以及那憤恨欲狂的眼神。回想他與胡瑤種種反常異態,驟然從心底里滲出寒意,不敢再想下去。子澹,他必然已知道了真相。當他發現枕邊人只是一枚棋子,當他以為這棋子是我親自挑選,親手安插……我不敢想象,那會是怎樣的絕望和憤恨?怎樣的激憤欲狂,才會讓子澹在校場上不顧后果,憤而開弓?他恨蕭綦,恨我,恨胡瑤,恨每一個欺他之人……假若還有解釋的機會,我還能請求他的原諒么?我頹然掩面,欲哭已無淚。這熟悉的大殿,囚禁了姑姑一生,如今又在胡瑤身上,重現一場宿命的悲哀。邁過殿門,我茫然前行,并不知道該往哪里去,腳步卻不由自主地邁動,仿佛被某個方向召喚,徑直朝那里走去。“王妃,您要去哪里?”徐姑姑追上來,惴惴探問。我怔怔站定,半響,方記起來,這是去往皇帝寢宮的方向。只是,那處宮殿早已空空蕩蕩,沒有了我想探望的那個人。良夜靜好,明紗宮燈下,我凝望蕭綦專注于奏疏的身影,幾番想喚他,復又隱忍,終化作無聲嘆息。即便問了他,又能如何。他騙我一次又一次,我何嘗不是瞞他一次又一次。彼此都明了于心,彼此也都不肯讓步。既然如此,那又何必説破,只要我們還能相互原諒,就讓這樣的日子繼續下去。這一次,我總算學會了沉默。那一天,從校場回王府,是他一路抱著我回來的。一踏上鸞車,我所有的勇氣和鎮定都被后怕擊潰。當時那只箭,離他的咽喉,不過五步遠。冷汗到這一刻,才濕透我重重衣衫。一切的安好,只因為他在這里。如果失去他,我的生命,也將隨之沉入黑暗。在他與子澹之間,我清楚知道兩種感情的輕重不同——他若殺了子澹,我會痛不欲生;而子澹若殺他,我卻會以命相搏。再過些時候,就到母親的忌日了。算起來,哥哥早已到了突厥,該是回程的時候了,卻遲遲沒有消息傳回。蕭綦總是勸慰我説,此去北疆路途遙遠,有些耽擱也是平常事。可是他眉宇間分明也有幾許隱憂,我明白他的憂慮,正如他知道我的不安——恰逢北疆大吏更替之時,突厥向來反復無常,就算哥哥路上耽擱了行程,也不該斷絕音信。北疆到京城的訊息,已經斷絕了半月,道政司回報説山道毀塌,一時阻斷南北交通。可此事依然顯得不同尋常,即便蕭綦再不肯在我面前提及政事,我依然從他的繁忙與焦灼中,察覺到一絲不祥的征兆。這幾日,我總是莫名的煩躁,夜不能寐,食不知味。女人的直覺總是驚人的準確,尤其,在遇到禍事的時候。數日之后,一場震動朝野的大禍,從北疆傳來。龍驤將軍唐競反了,突厥借機起事,已經殺進關內。烽煙起,邊城亂。唐競野心勃勃,自負功高,疑忌之心極重,不甘屈身于胡宋之下,對蕭綦早有怨懟。此番被削奪兵權,終于激起反志。六月初九。唐競斬殺新任北疆鎮撫使,拘禁副帥,在軍中散步流,稱豫章王疑忌功臣,裁奪兵權,為取悅門閥親貴,打壓寒族武人。唯恐舊部反抗,將行殺戮之事。一時間,軍中流四起,人心惶惶。效忠蕭綦的部屬舊將,有不肯聽信謠者,或被拘禁,或被奪職。參將曹連昌極力抗辨,被斬殺帳前,血濺轅門。是夜,唐競率領五萬叛軍,在營中起事,趁夜襲掠,直撲寧朔。不肯隨之反叛的將士,大半被剿殺,其余被迫叛降。天明之際,南突厥斛律王的狼旗突然出現在遠方。十萬突厥騎兵,如沙暴一般呼嘯而來,卷起黃沙滾滾。唐競叛軍與突厥人會合于城下,強攻城門,與寧朔守軍惡戰兩晝夜。殺到次日五更時分,城下已是血流成河,尸堆如山,駐守寧朔的定北將軍牟連、副將謝小禾拼死力戰,一面燃起狼煙,遣人飛馬急報,向朝廷告急。第三日正午,北突厥大軍殺至,咄羅王親率二十五萬鐵騎,千里橫越大漠,揚踏平中原,一雪前恥。四十萬虎狼之師,幾乎將整座寧朔湮沒在血海尸山之中。初抵突厥的江夏王與和靖長公主,被斛律王挾為人質,押赴陣前。北疆十二部族隨之一同反叛。六月十五,寧朔城破。定北將軍牟連戰死,牟將軍夫人曹氏披甲上陣,戰死城頭。突厥人入城戮掠縱火,席掠財物,百姓稍有反抗即遭屠殺。昔日繁華的邊塞重鎮,一夜之間淪為修羅屠場。副將謝小禾拼死救出牟家幼女,浴血殺出重圍,連夜南奔。北境工防本由蕭綦一手建立,自唐競接手駐防以來,早已對各處機關布防了如指掌。唐競其人,素有“腹蛇”之名,行軍詭譎迅疾,堪稱一代梟將,論謀略手段,在軍中罕逢敵手。此番變起肘腋之間,叛軍來勢迅猛,更挾南北突厥之勢,銳不可擋。臨近各州郡倉促應戰,幾無還手之力。守將皆不是唐競之敵,屯駐的兵力也遠不及叛軍與突厥。寧朔一破,猶如兇殘的狼群撕破了圍欄,北疆各郡驟然被踐踏在鐵蹄之下。短短十數日,已經連失四郡。突厥人的馬蹄再度踏入了中原大地。消息傳來,如晴空霹靂,天下皆驚。朝堂之上,謝小禾將軍含悲恨訴,句句泣血。滿朝文武莫不悲慨,牟將軍的妻舅,侍郎曹云當廷伏地大慟,以至昏厥,謝小禾等一眾武將誓死請戰。牟連,當日與我在寧朔并肩抗敵的年輕將軍,以及他堅毅貞靜的夫人,竟這樣與我永訣。我無從知道,面對滿朝文武,面對泣血含恨的部屬,甚至面對那年僅七歲的牟家幼女——那一刻,威震天下的攝政王、大將軍、我的夫君,他是怎樣的心情。十年相隨的親信舊部,一朝反叛,引狼入室,疆土淪陷,大禍秧及蒼生。半生征戰換來的安寧,就此毀于一旦。誰最痛,誰最恨,誰最悔。這一刻,全天下都在看著一個人——豫章王蕭綦。這個名字,在太平時的魔,亦是亂世里的神。殿堂之上,三道詔令頒下,一日之間傳遍京城,震動天下。其一,追封牟將軍為威烈侯,曹氏為貞烈夫人,收牟氏幼女為豫章王義女;其二,戰死于寧朔的諸將士,均進爵三等,厚賜家人重金;其三,豫章王奉旨平叛,三日后親征北伐。
_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