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者就是詳細的掌控整個西歐的地形和水文資料,沿途進行勘察,為了蘇聯大軍西進做準備,一旦華約大軍啟動,一條最為快捷成功率最高的路線,一直都是克格勃工作的重點區域。西歐各大港口的水文資料和吞吐量也是蘇聯要考慮的重要因素。華約最為弱勢的海軍,陸軍上對北約有絕對優勢,如何阻止美國的跨洋協助,是戰爭時期必須要考慮的因素。
“亞洲方面,長期以來我們以東京、曼谷和雅加達作為活動的主要地點,唯一比較困難的地方就是英國的殖民地,因為當地和我們沒有外交關系,所以無法就近得到第一手的情報,可現在時代已經變了,英國的明珠重要意義已經消失,我們可以直接進入中國國內。”謝洛夫沉默了一下道,“從地理上我們應該進入北方,但實際上從工作的難易度比較,其實最合算的應該是沿海城市,這是我圈定的幾個城市。”
“馬上準備和新加坡人成立合資公司,批準所有、新加坡大使館的資金申請,以及三百五十人的規模,這個國家雖然很討厭,但對我們有巨大的作用。”
蘇聯的所有駐外大使館人數都很多,過百人根本就是正常標準。駐所有東南亞國家的大使館規模都在三四百人的規模,不管這個國家是親蘇還是親美,面積大還是面積小,人口多還是人口少,蘇聯都是一視同仁。
這種情況不是僅僅存在于東南亞,對于任何國家,只要和蘇聯有外交關系,通常蘇聯都在這個國家有規模最大的大使館,而且絕對不雇傭本地人,連同廚師后勤人員全部從莫斯科雇傭,蘇聯駐泰國大使館就是由二十五個外交官,帶著將近三百人的標準配置。連玻利維亞的蘇聯大使館人數都超過五百人。
也因為這個原因,蘇聯外交部的地位才能和克格勃、國防部一樣,成為直接對總書記負責的三大部門,外交部長葛羅米柯也同樣成為了蘇聯中央主席團的委員。
“最后我提一下拉丁美洲的問題,拉丁美洲是美國的后院,美國人這么認為,拉丁美洲的人也知道這個現實,誰最不希望那里出現一個大國,當然是美國人。美國人知道未來拉丁美洲有自己的大國,就是對美國的一個直接威脅。美國人明白,我們也明白。拉丁美洲長期以來都是革命的火山地帶,這是一個動亂中的大陸,它有巨大的資源,但是兩億人口卻又四分之三的人過著極其悲慘帶的生活,趕著農奴一樣的勞動,七千萬人沒有哪怕一個月薪水的存款,一億人不識字,一億人沒有藥物、一億五千萬人營養不足,處在餓死的邊緣,所以哪怕我們并沒有在拉丁美洲用很大的力量,那里的社會主義運動仍然在蓬勃發展。”謝洛夫終于還是說到了拉丁美洲,伸出手指道,“我把這個問題和英國組建遠征軍的問題一起講,拉丁美洲存在階段的革命性。”
“那些嚼著古柯葉、以老鼠為食的秘魯農民,在礦道中爬行的烏拉圭曠工,那些赤貧的巴西農民,還有被巴拉圭軍政府處決的學生。長久以來拉丁美洲的經濟都在美國人的手中,這種狀況已經存在了半個世紀以上。”
“英國正在組織遠征軍,這是一個激發拉丁美洲團結的好機會,我們應該支持阿根廷人廢除這種不平等條約。給阿根廷人對抗英國的勇氣。”謝洛夫瞇著眼睛道,“正好我們在智利以前曾經儲備過一些有意思的東西,這次送給英國人了。算是給撒切爾夫人打一個招唿。”
“切布里科夫同志,南美的事情就交給你了,保持通暢的情報,我們看看英國人到底有多大的本事。”謝洛夫意味深長的點點頭,他很期待這次的馬島戰爭。
阿根廷通貨膨脹率高達百分之六百,國內生產總值下降百分之十,制造業產量下降為四分之一;國內得到越來越多支持者的工聯決定發動長期性大罷工,軍政府受到人民的唾棄與憎惡。加爾鐵里在面對嚴重的國內的經濟問題和人權問題上,選擇經由通過自認為一場干凈利落的馬島戰役,以其勝利的結果來轉移公眾的焦點。
軍政府嗎,總是想要通過戰爭樹立自己的權威活得擁護,十年前希臘軍政府不也正在打這方面的主意么,那次要不是謝洛夫早就等著機會打通去地中海的出海口,希臘的命運一定會非常悲慘,這次加爾鐵里不過和各國軍政府一樣,轉移危機。反正馬島距離英國本土極為遙遠,也沒發現其中有什么值得爭奪的價值,英國人可能不會動手。(未完待續。。)
_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