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退路想好了接下來自然就是開始部署進攻計劃了。
接著李子健便笑著對大伙們問道:“諸位,攻占焦廟鎮以及架設浮橋給咱們義軍留退路的事就交給本營了,但本營兵力有限,在焦廟鎮附近一線設防的兵力那就請諸位掌盤派兵相助了。”
這過了大清河北面就是一馬平川的華北平原,僅僅只是將焦廟鎮給占領沒有用,萬一北直隸那邊或者山東這邊派兵從其他位置渡過大清河一樣可以攻占焦廟鎮切斷義軍過河的退路。
所以義軍必須在焦廟鎮附近方圓數十上百里之內的重要卡口派兵駐防以保證焦廟鎮的安全,必要的話齊河縣也得一塊給拿下來。
這些在焦廟鎮附近駐防的兵力其作用也并非是阻擋官軍來攻取焦廟鎮,而是起到一個緩沖的作用,讓義軍總部能夠及時的發現有官軍來切斷他們的退路,好及時調遣主力去固守焦廟鎮。
此時跟隨鐵營一道來山東的也不止在豫北的那幾路陜西農民軍,除了“革里眼”賀一龍、“掃地王”張一川、“混天星”慧登相、“混十萬”馬進忠、“黃鶯”陳虎山、“七條龍”李安之外還有這幾路義軍。
分別是“小秦王”白貴、“混世王”武自強、“托天王”常國安,“整十萬”黑云祥、“一斗栗”金聲桓。這幾個里面“混世王”和“整十萬”是豫北山區里面的土匪,其他的幾個都是從陜西那邊跑到豫北這邊來的農民軍。
尤其這個金聲桓的個人經歷最為豐富,他是榆林衛人,在天啟年間援遼之時因為部隊被打散所以就地被東江鎮的毛大帥整編。
在毛大帥死后東江鎮陷入動亂,所以這金聲桓就從東江鎮一路跑回了老家榆林衛,結果回去之后發現老家到處都餓死人,他用自己僅剩的一斗栗米召集起一票饑民造反。
所以他的外號叫做“一斗栗”,金聲桓是崇禎四年起義的,那個時候東路軍都已經在山西了,所以這金聲桓見勢頭不對就在今年年初從陜北清澗渡河入晉,然后一路轉戰到了豫北山區找到了王鐵他們。
他這個“一斗栗”和曾經與鐵營聯營過的“一斗谷”是兩個人,只是外號有點相似而已,但兩人的后來都是一起投降了左良玉。
(ps:明末的金聲桓的來歷有些復雜,有史料說他的東江鎮出身,但明末遺民顧炎武說他是陜西榆林人出身的農民軍首領后投降左良玉。)
一聽李子健這話金聲桓立馬出來對王鐵抱拳行禮道:“盟主,在下愿率部前往大清河北岸焦廟鎮協防!”
這金聲桓作為東江老兵且經歷過幾場援遼戰役,他十分清楚那關寧軍的戰斗力,如果關寧軍一旦回防濟南義軍必敗無疑。
所以金聲桓為了避免到時候在亂軍之中喪命也就果斷的提出渡河去北岸。
這金聲桓知道關寧軍的厲害其他人可不知道,在他們看來這關寧軍與其他官軍也沒什么兩樣,這金聲桓放著濟南的副附近的這塊肥肉不吃去河對岸喝稀飯,那簡直就是腦袋有病!
王鐵見金聲桓愿意去河對岸那自然是不會拒絕的,于是便抱拳還禮道:“那好!聲桓兄弟隨本營一道渡河!”
接著王鐵便問道:“還有沒有愿意去河對岸的?!”
王鐵一問這話大伙們都不做聲,因為這各營的細作和探馬已經把大清河南岸濟南府附近的情況查的是一清二楚,這附近一片那可是肥的流油啊!
濟南府是明朝藩王德王的封地,兗州府是明朝魯王的封地,大軍前面的東阿、平陰兩縣大清河南岸有大量的魯王王莊,至于那濟南府的長清縣和府治歷城附近那就跟不用說了,到處都是德王的王莊。
這些王莊的糧食倒還沒什么,畢竟多了也帶不走只能散給附近的窮人。但是這山東自古以來的風氣就是做官,靠近省城這一片區域的幾個縣城里面可是住著不少明朝的退休官紳。
這些官紳在在任期間所貪污來的錢財大多數也都在城里放著,這些浮財才是各路義軍掌盤所重點關注,畢竟金銀財寶便于運輸。
雖然大清河對岸濟南府城附近的幾個縣城肯定也有不少的官紳,但是從目前的情況看義軍的進攻方向是在大清河南岸,所以去北岸的話也就只能搶點糧食,破城搶錢那是不用想了。
所以在大伙們看來去河對岸的話毛都撈不到一根,還不如就在河南岸跟著鐵營一道攻城掠地去搶錢。
所以當王鐵問有沒有人愿意帶兵去河對岸一個個的都不做聲。
見大伙們不做聲王鐵便直接說道:“那既然諸位兄弟都不愿意去,那我看這樣吧,各營出個百兵歸屬本營指揮,你們看怎么樣?!”
“任憑盟主調遣!”
聽到王鐵的話后大伙們都對王鐵抱拳行禮說道。
這要是讓他們把大部隊都帶過河肯定都不愿意,但是分點兵出來給鐵營指揮還是沒問題的,不過那兵的質量肯定是沒有保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