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書友心海無泊、被被龍、大炮轟蚊子的月票!)
蘇伊士運河1869年修筑通航,是一條海平面的水道,在埃及貫通蘇伊士地峽,連接地中海與紅海,提供從歐洲至印度洋和西太平洋附近土地的最近的航線。它是世界使用最頻繁的航線之一。也是亞洲與非洲的交界線,是亞洲與非洲人民來往的主要通道。運河北起塞得港南至蘇伊士城,長190公里(105海里),在塞得港北面掘道入地中海至蘇伊士的南面。1859年動工,用了10年才得以完工。初步的計劃是從三角洲沿著圖梅拉河鑿一條小運河和一條南支線運河通往蘇伊士,一條北段至塞得港。這條運河為其他干旱地區提供了飲水,于1863年竣工。
馬克思就把蘇伊士運河稱之為“東方偉大的航道”。蘇伊士運河建成后,大大縮短了從亞洲各港口到歐洲去的航程,大致可縮短8000~10000千米以上。它溝通了紅海與地中海,使大西洋經地中海和蘇伊士運河與印度洋和太平洋連接起來,是一條具有重要經濟意義和戰略意義的國際航運水道。
1859年運河公司以極低的工資雇用了成千上萬埃及民工,強迫他們在蘇伊士地峽熱帶沙漠地帶從事極其繁重的勞動,工地飲水十分缺乏,大批民工渴死。公司提供的伙食粗劣量少,一份飯甚至不夠一個小孩充饑,多數民工經常處于半饑餓狀態。衛生條件十分惡劣。支氣管炎、肝炎、肺并赤痢等疾病極為普遍。特別是瘟疫流行。奪去了大批民工生命。
1863年,傷寒席卷工地,許多民工猝然死去;1865年,工地爆發霍亂,大批民工死亡,以至連送病人去急救站的人都找不到,也無人去處置工地上死去的民工的尸體。為修建蘇伊士運河,埃及12萬民工為之獻身。平均每千米就死亡738.5人。
1875年,外債迫使帕夏(said帕夏的繼任者)將運河的股份賣給了英國。1882年,英國騎兵進駐運河,1888年,君士坦丁堡大會公告運河為大不列顛帝國保護下的中立區,規定不論在和平還是在戰爭期間運河向所有國家的船只開放。此外公約還規定在運河水域里不得有任何敵對行動,并不得在其沿岸修建防御工事。使得英國掌控了這座交通要道。
1899年2月1日,經過了兩周的航行之后,日本艦隊抵達了蘇伊士運河。在塞得港,有英國海軍建立的補給站。日本艦隊可以在這里補充淡水和燃煤等物資。同時。還能夠讓日本的海軍士兵們下船活動一下,以緩解旅途的疲勞。因為很有可能在半路遭遇中國海軍。因此東鄉平八郎中將希望能夠讓士兵們保持高昂的斗志,這樣對于處于劣勢的日本海軍而是非常重要的。
塞得港位于蘇伊士運河的北端,因為運河的開通,得以快速的發展起來。這里,不僅僅出售各種食物和物資,還可以讓水手們上岸消遣。比如,這一次日本艦隊抵達之后,將為塞得港的繁榮貢獻了很大的一筆資金。不少的日本士兵在這些非洲黑人或者阿拉伯女人身上發泄他們憋了很久的精力。
而在這里,也有中國人開設的貨棧。當日本艦隊抵達塞得港的時候,立刻就將這一消息發回了國內,使得帝國海軍能夠準確的掌握日本海軍的行蹤,做出必要的部署。
2月3日,得到補充的日本艦隊再一次,穿越蘇伊士運河進入紅海。而此刻,在紅海的曼德海峽,艘懸掛這藍底金龍旗幟的中國海軍戰艦,正在這里游弋,這是中國海軍的‘天水級’輕巡洋艦中的‘武威’號。他們奉命前往這里,等候日本艦隊,然后對日本艦隊進行跟蹤監視,將日本艦隊的動向報告給國內。
在‘武威’號的艦橋內,艦長高輝中校急的看著手表。日本艦隊已經在五天前就出發了,怎么到現在都還沒有到呢?曼德海峽是連通紅海和亞丁海的要道,日本艦隊必須經過這里的。所以,‘武威’號才到這里等候的。
“艦長,你就放寬了心吧!日本艦隊既然出現在了塞得港,他們只能夠從這里經過的!”‘武威’號的航海長看到高輝那焦急的樣子勸慰道。
“是啊!這一次小日本明知是必死無疑了,自然會拖沓一點了,這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武威’號的槍炮長也打趣道。
“再拖也是死路一條,還不如早死早超生呢!爭取下輩子不當日本人,就不會這樣了!”高輝說道。
“哈哈!艦長,你這可就不知道了吧!小日本信奉的是神道教,人家的是天照大神,和我們信的閻羅王是不同的。就算小日本這輩子死了,下輩子啊!還是只能當小日本!”槍炮長大笑道。
“來了,來了!小日本的艦隊出現了!”突然,‘武威’號的瞭望手發出了警告。之間,在曼德海峽的北面二十多公里的地方,出現了大片的濃煙,這是一支龐大的艦隊正在海上航行的標志。
“狗日的,終于來了!準備調頭,我們只需要遠遠的跟著他們就是了!”高輝命令道。‘天水級’輕巡洋艦的續航力不高,僅僅只有4千海里,只能夠從曼德海峽航行到馬六甲海峽,如果要回國的話,這期間必須要經過補充才行。只不過,中國在太平洋上沒有補給站,英國人的補給站,肯定是不會對中國海軍開放的。中國海軍只得先在印度洋上布置了幾艘補給艦,以應對突發狀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