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7月23ri凌晨,ri本軍隊突襲漢城王宮,挾持朝鮮國王李熙(朝鮮高宗),解散朝鮮親華zhèngfu,扶植國王生父興宣大院君李昰應上臺攝政,并成立以金弘集為實際首腦的親ri傀儡zhèngfu。ri本嗾使金弘集內閣斷絕與清朝的關系,并“委托”ri軍驅逐駐朝清軍。控制了朝鮮zhèngfu后,1894年7月25ri(農歷甲午年六月二十三ri),ri本不宣而戰,在朝鮮豐島海面襲擊了北洋水師的戰艦“濟遠”、“廣乙”,豐島海戰爆發,海戰中ri本聯合艦隊第一游擊隊的“浪速”艦悍然擊沉了清軍借來運兵的英國商輪“高升”號,制造了高升號事件。至此ri本終于引爆了甲午中ri戰爭。
ri本進攻清軍的消息傳來之后,清廷亂成了一團。主戰派和主和派吵成了一團。這個時候,川西出馬了。川西內閣主動聯系滿清zhèngfu,川西支援滿清對ri本的作戰,將無償提供給滿清兩萬支新式步槍和兩百門大炮,另外還支援滿清zhèngfu一千萬兩白銀。同時,川西軍撤離邊境,保證在戰爭期間不向滿清發動進攻。雖然滿清zhèngfu中有人指出這是川西的狼子野心,想讓滿清和ri本拼的兩敗俱傷,然后在坐收漁利。不過,恭親王奕欣指出。如果大清軍隊能夠擊敗ri本的話,無疑能夠大大的提高大清的聲望。也能夠將提高大清的國際地位。到時候如果川西向大清開戰的話,列強必然支持大清。同時,川西是向全天下人做了保證的,川西不可能食而肥的。
在這些因素的作用之下,慈禧太后終于點頭,同意了對ri本宣戰。
1894年8月1ri(光緒二十年七月初一),中ri雙方正式宣戰。清朝在其宣戰詔書中指出朝鮮歷來是中國的附屬國,中國是應朝鮮zhèngfu的要求出兵的,相反ri本“不遵條約,不守公法,任意鴟張,專行詭計,釁開自彼,公理昭然”,令中國忍無可忍,因此“著李鴻章嚴飭派出各軍,迅速進剿,厚集雄師,陸續進發,以拯韓民于涂炭。”ri本明治天皇睦仁在宣戰詔書中則針鋒相對,聲稱“朝鮮乃帝國首先啟發使就與列國為伍之duli國”,聲稱其開戰原因是“帝國于是勸朝鮮以厘革其秕政朝鮮雖已允諾,清國始終暗中百計妨礙更派大兵于韓土,要擊我艦于韓海,狂妄已極。”表示其目的是“使朝鮮永免禍亂”、“維持東洋全局之平和”、“宣揚帝國之榮光于中外”。
中ri宣戰之后,滿清新軍從和川西的邊境,通過鐵路調往東北和朝鮮,四十萬新軍,除了留下幾萬人鎮守邊境和地方之外,其余的全部開赴戰場。這無不顯示出了滿清打贏這一場戰爭的決心。同時,ri本也針鋒相對的展開了動員,除了之前增設的六個師團之外,另外再增加十個師團。為了打贏這場戰爭,ri本更是向各國舉債。這個時候,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逐步向帝國主義過渡,ri本的侵略行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強的支持。美國希望ri本成為其侵略中國和朝鮮的助手;英國企圖利用ri本牽制俄國在遠東的勢力;法國為了趁ri本侵華之機奪取新的利益,也支持ri本侵略中國。俄國雖然對中國東北和朝鮮懷有極大的野心,但尚未準備就緒,因此對ri本采取不干涉政策。列強默許或縱容的態度,成為ri本實施侵略計劃的有利條件。
1894年7月下旬,中ri兩軍在朝鮮境內開戰。清軍在豐島海面被ri軍偷襲之后,很快也被在陸上的成歡驛的ri軍偷襲,由于朝鮮zhèngfu已被ri本控制,葉志超、聶士成等部駐牙山的清軍被迫繞道漢城,北撤到朝鮮北部重鎮、平安道首府平壤。
9月7ri,平壤之戰爆發。這是滿清和ri本雙方受此陸軍大規模的作戰。當時,駐防平壤的是大清新軍第五鎮和第八鎮,總兵力四萬余人。進攻平壤的則是ri本第2使團和第五師團,總兵力三萬七千余人。雙方兵力旗鼓相當。平壤城的地勢也非常險要,易守難攻。而且清軍還得到朝鮮人民的支持。當時雖然朝鮮zhèngfu被強行拉到ri本陣營,但朝鮮的平安道觀察使閔炳奭積極協助清軍作戰,甚至連ri本推上臺的傀儡大院君李昰應都暗中給清軍傳遞情報。可惜清軍并未充分利用這些優勢,由于其主帥葉志超指揮失誤和臨陣脫逃,導致清軍失敗,以至于影響了整個戰局。
9月7ri,ri軍分四路圍攻平壤,兵力分散,由于李鴻章“先定守局,再圖進取”的作戰方針以及清將葉志超的膽小昏聵,第八鎮統制左寶貴等人攻打ri軍的行動不斷遭到葉志超的阻撓,ri軍遂于9月14ri順利完成了對平壤的包圍。
戰事非常激烈,雖然滿清新軍處于下風,但依然抵擋住了ri軍的進攻。葉志超貪生怕死,在戰局膠著的情況下,竟于午后四時樹白旗停止抵抗,并下令全軍撤退。ri本便在清兵的退路上設下埋伏。當天雨夜,撤退的清軍中伏,陣腳大亂,死亡近5000人,被俘3000余人。平壤之戰以清軍大敗告終。以后6天中,清軍狂奔五百里,一路逃至鴨綠江邊,于21ri渡鴨綠江回國。ri軍一路高歌猛進,占領朝鮮全境。
ps:第二更到!(未完待續。
_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