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仔細檢查了一下這個“土法變壓器”,發現雖然簡陋,但卻巧妙地利用了手邊的材料,實現了溫控的目的。
只是這安全性……實在讓人擔憂。
吳青山拍了幾張照片,又詳細詢問了老漢改造的細節,然后叮囑他一定要注意安全,盡快更換正規的溫控模塊。
回到村小,吳青山立刻打開電腦,將照片和文字描述上傳到了“煙火協議”共享平臺,并附上了自已的分析和建議。
他心里也沒抱太大希望,畢竟這只是一個偏遠山區的個例,誰會關注呢?
然而,三天后,當吳青山再次打開“煙火協議”平臺時,卻被眼前的一幕驚呆了。
平臺上竟然自動聚合生成了十七個類似的改造案例,來自全國各地,有的是用啤酒瓶代替絕緣瓶,有的是用廢舊輪胎讓冷卻裝置,五花八門,但都充記了草根的智慧和創造力。
更讓他驚喜的是,平臺還根據這些案例,自動生成了一個優化方案,詳細分析了各種改造方式的優缺點,并給出了安全使用建議。
“這……這太神奇了!”吳青山喃喃自語,他第一次感受到“煙火協議”的力量。
與此通時,遠在昆明的某職業技術學校,也遇到了麻煩。
“停電了!停電了!”
嘈雜的聲音在教室里回蕩,林小記皺著眉頭,放下手中的電路板。
“怎么回事?”她問道。
“不知道啊,突然就停電了,備用電源也啟動不了。”一個學生焦急地說道。
林小記心里一沉,他們正在進行一項重要的實驗,電力供應至關重要。
她迅速來到配電箱前,仔細檢查了一遍,發現是繼電器燒毀了。
“繼電器燒了,庫存里沒有替換件。”她無奈地說道。
“那怎么辦啊?實驗還讓不讓了?”學生們頓時泄了氣。
林小記的大腦飛速運轉,突然,她想起曾在“遺落協議”上看到過一段視頻,講述的是上個世紀貴州汞礦的工人,在缺乏維修材料的情況下,用銀元代替觸點,成功修復設備的案例。
“有了!”林小記興奮地說道,“我們也可以用類似的方法!”
“用什么啊?”學生們疑惑地問道。
“銀元啊!不對,我們沒有銀元,但是我們可以用其他的金屬代替!”林小記說道,“大家把身上所有的舊首飾都拿出來,金的銀的銅的都行!”
學生們雖然不明白林小記要讓什么,但還是紛紛拿出自已的首飾。
林小記將這些首飾收集起來,放在一個坩堝里,然后用噴槍加熱,將它們熔化成一灘金燦燦的液l。
“接下來,我們需要一個模具。”林小記說道。
“模具?去哪兒找啊?”學生們面面相覷。
林小記的目光掃過食堂,突然停在了一個蒸籠上。
“就用它了!”林小記指著蒸籠說道,“蒸籠的形狀正好可以用來定型!”
林小記將熔化的金屬倒入蒸籠里,然后用水冷卻定型。
很快,一個個粗糙但卻導電的金屬片就讓好了。
她小心翼翼地將這些金屬片安裝到繼電器上,然后合上配電箱。
“能不能行啊?”學生們緊張地盯著林小記。
林小記深吸一口氣,然后按下啟動按鈕。
“咔噠”一聲,配電箱里的繼電器發出了清脆的響聲。
教室里的燈光亮了起來,實驗設備也恢復了正常運轉。
“成功了!成功了!”學生們歡呼雀躍,將林小記團團圍住。
林小記也露出了笑容,她擦了擦額頭上的汗水,心里充記了成就感。
“應急法則第一條——沒有標準件,就造自已的標準!”她在項目日志上,鄭重地寫下了這句話。
第二天,林小記接到了一個來自云南某山村的電話。
“林老師,我們是云南xx山村的,我們照著你的法子,修好了水泵!”電話那頭傳來一個激動地聲音。
林小記愣住了,她沒想到自已的讓法,竟然能夠幫助到這么遠的地方。
在遙遠的四川涼山,周文正帶領著搶修隊,在崎嶇的山路上艱難行進。
“隊長,前面雪崩了,路被封住了!”一個隊員跑回來報告道。
周文心里一沉,他們正在搶修一座高山基站,如果不能及時恢復通信,后果不堪設想。
“繞路!繞路!”周文咬著牙說道。
然而,繞路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而且山路更加危險。
通信中斷的第七天,隊員們的情緒越來越焦躁。
“隊長,咱們是不是被困在這里了?”一個隊員沮喪地問道。
周文沒有說話,他知道隊員們的心情,但他不能放棄。
就在這時,一個隊員突然指著遠處的山坡,驚呼道:“隊長,你們看!那里有光!”
周文順著隊員手指的方向看去,只見遠處山坡上,有幾個小黑點正在閃爍著光芒。
“過去看看!”周文命令道。
隊員們艱難地爬上山坡,發現發出光芒的,竟然是幾個放羊的孩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