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個長相平平,絕對說不上半點風采的讀書人,他腰間也和當時的士子不同,并不佩劍,只穿一身青色布袍,一頭長發隨意挽了一個發髻。
他坐在牛車上,遙遙便看見了迎出城的那些百官。
但目光最后還是落到了寧國皇帝身上,顧泯就站在寧國皇帝身側,因此那個讀書人就好像是看著顧泯一眼。
四目對視,似乎是跨越了千萬年。
顧泯第一次看到對方的容貌,那個讀書人活在幾千年前,早已經死去了不知道多久,雖然后世有畫像流傳,但卻并無神韻。
如今一看真人,顧泯方才明白了,到底什么才是國士之姿。
那個讀書人雖然相貌平平,但眼里很清澈,似乎對這個世間有著無限的希望。
顧泯默默想著他的名字。
常央。
他的故事在史書上是這么記載的:
當時世間讀書人以三公為首,三公便是讀書人們的領袖,常央求學于學宮,正好是拜在太宰的門下。
這樣一位太宰高徒,本該是諸國都爭搶的讀書人,卻沒想到臨近離開學宮的時候,常央和三公之一的太宰,也就是自己的老師有過一場辯論。
辯論的主題便是各國如今當推行何種學說。
太宰認為,諸國林立,想要壯大,應當依著儒家的學說,以禮樂治世,以求民心歸附,上下一心。
而常央卻認為不可,而是提出應當以法治世,國家要達成高度統一,便應該有功必賞,有過必懲。
嚴刑峻法,使之國民依法行事。
這兩者學說本就是對立,這兩位在學宮辯論了整整半年,雖然太宰未能說服自己的這個弟子,但讀書人們紛紛都站在了太宰一方。
這讓常央未輸已敗。
諸國因此不要招攬常央。
只有寧國皇帝,所思在三,最后寫信到學宮,辭懇切,想要常央來寧國施展才華。
如此之后才有了寧國百官在城門外迎接的事情。
常央來了,為寧國帶來的曙光。
后世論其寧國的興盛之史,無一不是從常央來到寧國開始的。
常央做了寧國的百官之首,在寧國那位皇帝的支持下,開始變革,整頓軍伍,嚴苛法律。
數年之后,寧國在河西要回了自己曾經的土地。
寧國軍力日盛。
而一切,都要歸結在常央身上。
顧泯想著,大寧王朝一統世間之后,推選大寧歷史上對大寧有著功勛的功臣,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常央。
常央治國五十年,讓寧國煥然一新,只是常央只是讀書人,一個學識過人的普通人,卻沒有修行,于是在五十年后,這位寧國史上第一功臣,就溘然長逝。
但常央之法已經深入人心,而后一直到大寧王朝建立之前,寧國法度不變,國力蒸蒸日上。
顧泯看著玉石上上的圖案,想著這些戰爭會毀掉一些人,但也會成就一些人,這是一定的。
他抬腳向前走去。
故事開始了一個新的篇章。
寧國的國力蒸蒸日上,其余國家開始擔憂,于是在數年之后,有數國聯手攻寧國的事情出現。
雖然寧國在歷史上不止一次遭受過數國聯手攻伐,但這是第一次,也是寧國最為慌亂的一次。
以一國之力和世間其余諸國抗衡,寧國一開始便吃了大虧。
國土陷落,國家風雨飄搖,岌岌可危。
就在這個時候,寧國歷史上又一十分重要的另外一個讀書人出現了。
那個讀書人叫章邑。
和常央師出名門不同,章邑年少求學于學宮,卻未能拜入其中,只能依靠著世面上流傳的那些書籍自學,而立之年,讀書人們要么是去諸國施展才華,要么就是繼續留在學宮繼續讀書。
章邑自認為書已經讀得夠多,便開始游走列國,自薦其才。
卻是處處碰壁。
最后心灰意冷之時,他去了寧國,在一位大臣哪里做門客。
便遭遇了寧國被諸國攻伐的事情。
當時的寧國雖然是戰意高昂,但苦于沒有良策破敵,所以一路敗退,就在這個時候,章邑再次自薦。
在危難中成為寧國的百官之首。
而后便是他出使各國,以三寸不爛之舌將諸國本就松散的聯盟擊破。
這個時候,寧國也涌向出了一位萬世名將。
在這兩人的共同努力下,諸國針對寧國的第一次聯手攻伐就此落下帷幕,寧國雖然付出了一些代價,但好在保住了自己的國土。
而后數年,章邑在寧國大展身手,寧國國力再度上升,在數十年之后,寧國終于滅了第一個國家。
就此拉開了一統天下的序幕。
在這場耗時數十年的戰爭里,寧國得以最后取得最終的勝利,除去源于常央和章邑這些讀書人之外。
還依靠著那個如同彗星一般崛起的大將。
那個將軍后來被封為北軍侯,為寧國大大小小打了無數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