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一間房間里面,李母還是忍不住和李國良說起孩子們的事情。
她覺得孩子們之間這樣鬧矛盾很不應該。哪有兄弟姐妹之間感情不和睦的。這樣以后怎么互相幫襯。
李國良聽著心里恨不得勁兒,“以前萍萍在家里沒人理的時候,怎么你沒說這些話?”
李母一噎,臉上不自然道,“她自己也不愛說話……”
李國良皺眉道,“不管她是不是自己不愛說話,你這個當媽的也沒說引導一下,現在還說這些有啥用?以前沒管孩子們的事情,以后也別管了。讓紅紅自己主動點兒。”
說完之后,就不耐煩的躺下來了。
李母心里憋得慌。她覺得自己沒錯。希望孩子們能夠和睦,但是也知道,愛紅肯定是不愿意主動的。
這孩子從小在她身邊長大,也算是第一個她和李國良一起看著出生的孩子。
其實生李愛紅之前,她心里還是惦記著老家這邊的大閨女的。那時候每天都要惦記著孩子咋樣了,有沒有吃飽飯,生病。
后來生了二閨女之后,才開始把心思都放在二閨女身上了。
算是把對兩個閨女的感情放在一個人身上了。想著那個不在身邊,這個就好好養。
后來生老三的時候,老三又是個閨女,心里就有些不得勁兒。所以三個閨女里面,她對愛紅用的心思是最多的。
她自己也知道自己偏心,可這有啥辦法呢,感情這種東西,有時候就是控制不住。
因為李愛紅鬧的這么一出,李愛黨和李愛軍明面上也不裝了,都不理會李愛紅了。
而李愛黨也因為這件事情對大姐李萍有些愧疚。
他想起了以前李萍剛回家里的那一陣子。
作為男孩子,他本身就不著家。和李愛紅他們的感情也談不上特別的親密。所以對李萍這個剛來的姐姐也不是很喜歡。
特別是小伙伴們笑話他的時候,他心里也不能說一點兒厭惡也沒有。
所以后來他也不和這個大姐說話了。
幾年的時間里面,大姐就在這個家里和個影子一樣的,從來也沒人和她主動說過話。
那時候他們那過分,大姐也沒說去告狀啥的。現在等李愛紅告狀了,這一對比,他就覺得大姐真是委屈了。
所以等李萍去學校報到的時候,他鼓起勇氣和李萍道,“大姐,我以后會對你好的。”
李萍聞,微微一怔,笑道,“好,大姐相信你。”
騎車去學校的路上,李萍突然想起了蘇瑜最開始告訴她的話。
只有自己有出息了,在家里有了讓人不能忽視的地位之后,才有資格選擇是否愛人。
她現在也想試著重新開始愛人了。
………………
才開學第一個星期,蘇瑜就進入了瘋狂的求教狀態。每天都忙著找老教授們請教自己自學的時候遇到的難題。
一直忙了半個月,才將自己不懂的問題都給弄懂了。然后參加了考試。考試成績出來之后,直接升到了大三了。
成功升了一級,蘇瑜才稍微的喘口氣,又開始和李萍一起策劃十一慶祝活動。
以前團委是沒有參與學校的國慶慶典活動的。不過現在蘇瑜主導著,團委這次又在活動里面活躍起來了。
楊書記每天笑的牙不見眼的,看著蘇瑜就樂呵,“小蘇啊,工作上有啥困難,一定要組織上反應。我知道,你最近學習任務很重啊。”
“楊書記,這都是我應該做的。我畢竟也是校團委的一員。再說了,當初是您親自領著我進的團委,我要是不做出點成績來,那也太對不起楊書記您了。”
楊書記推了推眼鏡,笑著道,“小蘇,校團委十一后有兩個干部的空缺,你也準備準備。”
聽到楊書記這話,蘇瑜眼鏡心里一跳,“楊書記,我這資歷,能成嗎?”
“資歷是差了,但是做的成績不少。你自己努力努力。”
楊書記微微笑著說完之后,又晃悠悠的走了。
他還是很考好蘇瑜的。不說蘇瑜在江東市政府里面的人脈關系,就光說她在學校的表現,那也是出挑的。
整個校團委辦公室里面,加上系里的那些干部們,雖然都在做事,可是能做的像蘇瑜這樣風風火火的,做出讓人看得到的成績的,還真的就只有蘇瑜了。
而且……真就像蘇瑜說的這樣,她可是自己領進團委的。自然還是要多照顧點的。
有了楊書記的提醒,蘇瑜也用了十二分的心思在團委工作上了,干脆還搬了些東西到自己的單人宿舍里面,準備十月份之前就住在學校里面了。爭取節約時間好把慶典工作做好。
只要這次把職務上往上面升一升,她以后就能全心全意的學習了。等畢業的時候,畢業證也拿到手里了,自己的資歷也混出來了。這才不枉自己在大學里面待了兩年時間呢。
這次國慶活動,蘇瑜只是作為輔助人物,倒是李萍作為主導人物來主持這次的節目。
這也算是李萍第一次獨立的主持一次大型的慶典。
國慶前兩天,李萍就邀請了家里人參加活動。
這次不止邀請了李國良和李母,也邀請了家里的兄弟姐妹。
李愛黨和李愛軍都高興的嚷嚷著要去。
李愛紅道,“我不去,我要學習。”
李母看了看自己的大閨女,然后嘴唇動了動,“家里事兒忙,我,我就不去了。”
李萍點點頭。倒是也沒再邀請他們。
李國良道,“你們去,我如果有時間就去看看。今年事情忙。”西南那邊開始不太平,各大軍區都要做好準備。
李萍倒是知道西南那邊的事兒,所以也沒勉強。“爸,你忙你的,以后還有機會的。明年應該也是我來辦的。”
“嗯。”李國良點點頭。
等孩子們進屋里了,李國良皺眉看著李母,“你這是怎么回事,家里有什么事情讓你這么忙,連去大學一趟都沒時間?”
李母為難道,“總不能把愛紅一個人丟在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