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廠說大也不算太大,很快蘇瑜上了報紙的事兒就傳遍了整個紡織廠了。
算上這次,蘇瑜已經是第二次上報紙了,只不過上次上的是廠里的廠報,影響沒這么大。這一次可就不一樣了。上的可是省城報社的報紙啊。那可是全省人民都能看得到的。沒準兒還能給全國人民看呢。
在這個電視機還沒有普及的時候,上報紙可比上電視還要來的稀奇和不得了。
特別是上報紙的人,還是自己身邊的工人同志呢。這就和自己身邊出個明星差不多的感覺了。
而廠里的老人們對于蘇瑜的印象,也慢慢的從一個默默無聞的紡織工人,大齡未嫁女青年,變成了有為女青年的形象了。
沒有能力能上報紙嗎?那當然是不可能的!
以前紡織廠里面,問問誰是蘇瑜,大概認識的也不多,現在整個廠里,問起蘇瑜這個人,就知道是寫文章上過報紙的人了。
就是蘇大志和蘇小志都跟著沾光了。
蘇小志邊干活,邊和大家吹牛,“我姐那是打小就會念書,要不是為了照顧我們兄弟小妹,現在沒準都是大學生了。現在我姐在學校都是班干部呢,班長。知道啥是班長嗎,就是管整個辦理的學生。”
有老大爺打趣道,“小志,你咋不讀書啊。你姐會念書,你咋不念書?”
“我是爺們,我長這么大了,還能靠著我姐養?”蘇小志臉不紅心不跳道。反正家里有個會念書的就成了。
“你姐這些年還真是沒白受累。”
“那可不,我姐多好,我們心里都有數的。”蘇小志一臉自豪道。他可不是白眼狼。知道姐的好。
倉庫這邊,蘇大志也被幾個同事問起自家大姐的光榮事跡。
聽著大家的贊揚,他心里驕傲的不得了。以前因為家里窮,總是覺得抬不起頭來,這會兒也覺得揚眉吐氣了,“我姐平時就喜歡看書看報紙,自己學習。別看她沒上高中,那些的字別人家大學生都寫的好。我們家老四都寫不出來呢。我姐有能耐,都是為了我們幾個耽誤了。”
這話說完,蘇大志心里原來越覺得自己對不起自家大姐了。要是當初他懂事點兒,幫著姐分擔家里的事兒,沒準姐就能早點兒出頭了。
這個家也會更加好了。
都是他們拖累了大姐啦。
就是學校里面的蘇琳,還有鋼鐵廠的學徒工劉梅,都跟著與有榮焉。大大小小的也吹了點牛。覺得有這么個大姐是個十分長臉的事兒。
作為當事人,蘇瑜倒是挺低調的。除了許主任和她說這個好消息的時候,激動了一會兒之后,后面就很低調了,基本上沒再談論這事兒。
畢竟一件好事說第一遍的時候是稀奇的,第二遍是個熱鬧。到了第三遍第四遍開始,就要變味了,很容易讓人覺得反感。原本她寫的文章就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思想進步的一面,可不能讓人覺得她是個喜好名利的。
跟著一起干活的女同志們還特意找她談論上報紙的事兒。“你說你和咱們天天一起紡布,你啥時候學的寫文章啊,還上報紙啦。咱咋就沒這個能耐的。”
語氣里多少帶著點兒羨慕嫉妒的味道。
蘇瑜笑著道,“沒啥稀奇的。你們要是琢磨琢磨沒準也行,我當初也就是試試。也是現在社會好,要不然咱這樣的人寫的稿子咋有機會上報紙呢。寫出一朵花來了,那也沒人看啊。咱啊可沒別的想法,就只想老老實實多干活。上報紙又不能讓這些活自己做完。”
聽到蘇瑜這么說,原本還因為蘇瑜上報紙的事情,和蘇瑜有些生分了,聽到這話,頓時覺得蘇瑜還是她們這個階級的同志。和她們還是一個圈子里的。于是大家又開始說說笑笑的談論各家的八卦。也沒人再拿蘇瑜這事兒當話頭了。
不過也有人打算了,回去之后就要和自家孩子們說說,讓他們也學寫文章發布出去。總不至于蘇瑜都上啦,這些念書的孩子們還沒這個本事吧。
看著大家態度慢慢的恢復正常了,蘇瑜心情更好了。作為一個好同志,咱們咋能脫離人民群眾呢。咋能和咱們親愛的工人階級兄弟姐妹生分呢。
等以后她換了工作,還是要以這些一線工人為基礎的。
哎,也不知道現在火候夠不夠。實在不行,就只能等到十一之后拿到結業證書參加廠里招工了。
這會兒,工會這邊胡委員正在和孫主席申請,想讓蘇瑜同志來工會這邊工作,到時候就給她當助手。廠里的廠報還有平時外面宣傳活動很多,整個工會就兩個干事,而且對她這方面還沒啥大的幫助,這會兒看著一個蘇瑜了,她就覺得挺滿意的。
“字寫的好,而且會寫文章,關鍵是能夠抓住重點。她那個文章我都看過了,中心思想抓的很準。我們搞宣傳的就是要回抓思想,蘇瑜同志就很合適。”
孫主席是個五十七八歲的男同志。對于紡織廠這些女同志的事兒,他是很少管的,主要是和上一層工會進行思想溝通。所以對蘇瑜這個人還不是熟悉。
聽到胡委員申請之后,他就把蘇瑜寫的文章都看了看。
“這位同志……”孫主席說了說就停住了嘴。
胡委員道,“孫主席,這同志咋樣?”
“要么是有天分,要么就是聰明。”
作為老江湖的孫主席一下子就看出門道來了。
這幾篇文章為啥會被登上去,第一次上了廠報,究其原因還是因為里面對工會大夸特夸。
這次上了省里的報紙,就在祖國和社會,包括主席同志的層面上面大大的贊美。
這幾篇文章都正好的瘙到了癢處了。
“人我見過了,是個實誠人。”胡委員很肯定道,“要是聰明,也不至于在廠里十來年了也沒出頭。要不是因為上次暈倒的事情,得到了工會的幫襯,讓她感受到了春風般的溫暖,她的思想層面也不會這樣得到質的飛躍。
孫主席聞,細細的看了看文章,“那就是有些天分了。不過學歷方面還是不夠啊,廠里有規定。”
“我都找廠委高干事那邊了解過了,人家說了,成績很好,連他們那個授課的徐老師也說提前結業沒問題。遲早的事兒。”胡委員堅決道。
反正遲早要招人進來的,與其找個不知道是啥樣的人,還不如找個熟悉的人進來,至少知根知底,知道品性,也知道有啥能力。
別的不說,光是蘇瑜這一手好字,以后她就能夠省下不少的力氣了。
話都說這份上了,孫主席也沒啥好說的,“那行吧,你和廠委人事科那邊辦一下手續,也和這位同志面談一下就行。”
胡委員才到廠委這邊說這事兒,高干事就端著茶杯道,“我當初就覺得這位同志思想覺悟是非常高的,也很善于學習,對主席同志的思想精神都學習的很到位。這樣的同志,我覺得比很多小年輕強多了。當初讓她去學習這事兒,就是我給促成的。咱廠委就是為單位培養人才的。”
其他干事們差點兒翻白眼。屁的培養人才,當初被他們說的時候,咋一聲不吭的。這會兒就會馬后炮了。
然而胡委員是不知道這些事兒的,她點頭附和,“我也是這么想的,年紀大一點兒,沉穩一些。干活的人就是要沉穩。”
人事科的小田幫著找檔案,“其實現在還沒到招工的日子,現在調動是不是早了點兒?”
“早啥啊,招工那是對外部,對咱們內部人員,啥時候都不嫌早。早點兒過來,能早點兒適應工作。”胡委員堅決道。
既然決定要蘇瑜來她這邊工作,那她是一定要辦成的。工會的事兒,輪不到廠委這邊說三道四的。
看胡委員這個態度,小田也沒說啥,將蘇瑜的檔案給找了出來。
“十一過了,我就通知她來辦手續。”
還沒等到下午,蘇瑜就聽到信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