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這種事情,舒云也頗為為難,不管是養子還是寡嫂,她很多事情都是不好多說的。人要是心思歪了,你這邊再如何說,人家也只當你是花巧語。舒云進門的時候,朱文正已經不小了,這個年紀,要不是家里太窮,都已經可以娶妻生子了,三觀早就成型,想要扭轉過來可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
朱文正跟朱元璋有隔閡其實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朱元璋其實跟這個侄子并沒有多少往來,他十幾歲就去做和尚了,難得有機會回去,朱文正出生之后,朱元璋也沒見過幾次,可以說在投奔朱元璋之前,他們之間就是有血緣的陌生人。所以,能指望王氏朱文正母子對朱元璋有多少信任呢?
舒云能做的無非就是提醒一下朱元璋,王氏寡居,性子有些偏狹,應該少讓王氏與朱文正接觸。其實按照舒云的想法,最好的辦法還是給王氏找個不錯的人改嫁,有了新的生活,也就沒什么問題了。但問題是,就算是后世,許多人還不樂意看著父母再婚呢,如今這個年代,雖說尋常人家寡婦再嫁是常事,但朱文正如今自詡也是個人物了,他樂不樂意看著自個生母改嫁,也是個問題。
舒云本來對于這種人際關系,人情往來的事情就不擅長,因此,除了給朱元璋稍微提個醒之外,舒云別的什么也做不了。
朱元璋跟王氏也不熟,也不好找自個的寡嫂說什么事情,他能做的,無非就是多關注一下朱文正的狀態,瞧著朱文正看起來并不像是有什么異常,他也就當做是舒云婦道人家多心了,便不再多想。不管是什么人,都不是一開始就懷疑一切的,朱元璋這時候算起來還年輕,并不是后來那個擔憂有人謀反,就屢次掀起大案的帝皇。
自從舒云生了孩子之后,便是最小的朱英也很少跑舒云這里來了,一方面是他們長大了,已經到了需要講究男女之別的時候,另一方面也是朱元璋看重這幾個養子,先是帶在身邊做親衛,然后有機會就會放出去獨當一面了。
舒云倒是沒有忽略他們,家里頭準備什么東西,也少不得給他們準備一份,要不是他們的婚事朱元璋說是另有主張,這事估計也得落到舒云頭上,這就讓舒云比較頭疼了。
舒云自覺自己除了遠比這個時代的人更強的數學能力還要超越了幾百年的見識之外,懂得的東西并不多,因此,她并不插手什么政事,不過就是負責朱元璋下轄地盤的副業問題。
舒云很多事情只是知道一個概念,比如說立體農業養殖,還有一些技術方面的事情。這些她只負責提出建議,至于怎么做,就是那些工匠的事情。
蒙古人對于工匠還是很重視的,當初他們能夠攻破襄陽這樣的城池,靠的就是回回炮這樣的利器。應天這樣的地方,工匠自然也不少。而這些工匠如今就在舒云的啟發下,各種各樣稀奇古怪的東西都生產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