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站,宋運萍含情脈脈,不舍得看著王。
“去吧,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王拍了拍她的頭,隨即又囑咐宋運輝,“車上人多,你們姐倆注意安全。”
姐弟倆回來呆了半個月,算是放松了一下,就又要離開,回到校園里繼續學習。
本來王是要送一送媳婦的,不過宋運萍說他事情多、工作忙不用他去送,宋運輝就主動提出送姐姐去北京,他也順便去北京看一看那邊到底是個什么樣子的。
還是那句話,別管北京是不是有好吃的好玩的,首都的地位就在那里,人民都想要去看一看……
恰好有個有錢的姐夫,又要送姐姐上學,過去看一看,溜達兩天,開開眼界,也是一件好事。
咽下了萬語千,宋運萍終是同宋運輝一起上了火車離去。
王一直目送著火車駛離站臺,這才離開。
最近縣里的事情確實有很多。
先前開會議定的事情,已經開始推行。
縣里派下去的調查組,一個村一個村的走,一個村一個村的查。跟村民了解情況,審計村中賬目,擼了不少的村干部、公社干部,至于村中流氓惡霸一類的人物,更是無能幸免。
以前縣里就進行過專項的嚴打活動,不過那時候主要還是針對的縣城范圍內,游手好閑、偷雞摸狗、打架斗毆的人,從而牽連了一些下邊鄉鎮農村的流氓惡霸。收拾的多為縣里比較有名號的人,算是肅清了縣城的治安環境。
一幫小蝦米當時害怕極了,都老老實實的躲起來,農村的這幫人當然就老實的窩在村里做偷奸耍滑、不勞而獲的人。過去一年的時間的又寬松了不少,他們本性難移,惡性難改,就又跳了起來。
雖然都是小蝦米,但在村里耍起無賴來,村民們也沒什么辦法。罵沒用,打不一定打的過,打的過也是個事兒,人家也不怕打。除了直接給人弄死,給人干殘廢,沒太好的辦法,但那是犯罪,要受處理。
小流氓又不傻,知道全村人都不待見,但不會得罪全村人,只會欺負少數的老實人,這就讓人很惱火了……
所以這一次的清掃行動,縣里也是統一了意見,輕的重判,重的狠判,都送去勞改。市里復核意見不同,那就再研究,反正縣里這邊是要狠狠收拾的,事實上只要不是無期、死刑,市里也不會管那么多。哪怕上訴再審,減一些刑期也無傷大雅。畢竟減刑期,那就派重活嘛。
反正縣里的犯人,都要從市監獄里拉回來干重活,不用蹲監獄……
而有關于紡織廠組建集團公司的報告,也早都送到了市里。市里很干脆,簡單的開了個碰頭會以后,直接送到了省里報批。
省里討論了兩天,充分交換了意見以后,申請文件正在往北京的路上……
至于最重要的土地問題,縣里已經發文,禁止私分土地。并詳細的說了今后的政策,大家等著紡織廠發展壯大,他們安心進廠就完了。
當然是有不滿聲音的,他們甚至都不明白分地意味著什么,只知道可能要分給自己的地不給了。但沒有人反對進廠,因為進廠比種地賺的多,進廠還分樓房。種地想種出樓房,他們知道這是很難得,所以不滿歸不滿,但是沒人反對。
而既然土地的解決辦法已經發文公告,那么吸納農村人口進城的速度當然也要加快,否則農民們等的太久,麻煩也多。
這個問題,當然就是王要解決的。
在著手進行紡織廠內部架構調整的同時,他又增加了一些產品的生產線。
鞋服廠,開始生產運動服,襪子,以及更多樣式的運動鞋。如此,鞋服廠與紡織廠都要增加人力。配套的制作拉鏈、紐扣等等的小作坊,也要加人。
因為紡織廠、造紙廠那邊,都已經有了搞衛生標準的生產能力,都生產了衛生巾。這一次擴張,王又開拓了醫用口罩、紗布的生產線,這是個快速的消耗品,薄利多銷,細水長流,也是能賺錢的。
他又將這兩年自己研究改進的機器,弄了一個提花機,一個紡紗機,加入到了批量生產銷售的范圍里。
因為要加速解放農村勞動力,定好了要擴大農機生產供應,自然要擴大農機工廠的規模。
不論是農業機械,還是紡織機械,都是和其他的工業部門互相依存的。比如原材料的各種特殊要求,涉及到冶金,縣里的鋼鐵廠、銅鋁廠等等,都要相應的配套增加生產線。用到的一些電機、潤滑油以及其他的各種的零部件,都要全縣各個或大或小的工廠、作坊增加生產線。
如此這一套運作下來,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輕松吸納上萬人進城。
當然這是理想情況,但實際上,并沒有那么順利,因為發展是受到限制的。
限制不是來自于各種的原料供給,作為改革急先鋒,富饒傳全國的標桿地方,紡織廠原料供應是充足的。
真正限制晉陵發展的,主要有兩點。
一是進城的農村職工的住宿問題,哪怕已經蓋好了第一期的職工房,容納了兩千多廠內職工,空出的房子做宿舍,足以翻倍容納四千到五千人。
但實際上大部分的農村職工都是住著不安全的板房,因為賬不是那么簡單就能算明白的,畢竟有結婚的,有生孩子的,這些都要解決。
空出來的房子,其實都分給結婚生孩子的了。當然也不可能跟先前那般一家一個院,而是合住的,一個院里東西兩間房各住一戶,院里有廂房的擴一下,沒有的蓋一個,再安排兩戶。
小小的縣城,在快速的擴張發展之中,確實面臨著許多挑戰。
所以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王又是追加了四十棟的預算,在建的樓一下達到了一百棟。這幾乎達到了目前紡織廠財力的極限,畢竟要更新設備,要擴建廠房,要負責公共建設的支出,給職工發工資等等開支,余出來的錢全都蓋了房。
同時,這也幾乎是觸碰到縣里勞動力的天花板了。縣里的工程很多,也不是只有一個職工房,其他的道路、水利等等,一樣也是同步開工的,廠里的廠房建設,各種工廠里的人。農村人口還要種地,農村婦女要看孩子,如此等等。
而人口進城,配套的教育、醫療,生活需要等等,也要同步建設,這部分錢當然也落到了紡織廠的頭上,當然也要占用勞動力。
至于外來的那些倒騰東西的,他們倒騰的那點兒量,也不夠供應全縣的。不過勝在東西比較新鮮,都是沒什么大用,又花不了多少錢的消費品,倒是也都賺了不少錢,這些東西都是晉陵稀缺的。這會兒廠里還沒功夫生產,有功夫也不會生產這些。
畢竟不可能面面俱到,他們賺別人的錢,總要允許別人來賺他們的錢……
而限制發展的第二點,就是此前提到的電力。
別說這個年代,就是到了九十年代,甚至是二十一世紀初期,電力也是個大問題。用電高峰計劃停電,限時區域停電,保障市里正常運轉,縣鄉停電等等。
眼下晉陵縣的電力當然是不夠的,哪怕蓋了樓,也只是實現了樓上樓下,實現了在樓里上廁所,電燈電話是不夠的。一到夜晚,亮著燈火的只有工廠。
類似鋼鐵、紡織這種,機器一開就輕易不能停,縣里的電力都保障工廠生產了。但對于越來越大的用電需求,縣里的電力是完全的供應不上了。市里有電,可市里的工廠更多,人口更多,更要保障。
所以王從去年開始就已經規劃了發電站,一座水電廠,一座火電廠。
他們境內有一條河,本來就要修建水庫供應自來水廠,順勢就加了一個水電廠,盡管裝機量不大,但考慮成本與收益,拉長到幾年的時間,總是合適的。而且成本也比火電更低,就是造價貴。
火電廠則是去年下半年開工,裝機容量三百萬千瓦,到了那時候除了縣里的工業生產,人民的生活用電也能供應的上,也能安裝路燈之類的了。
當然投入也是巨大的,不過這個錢一小部分是國家撥款,一大部分是縣里從省里貸款建設的,紡織廠慢慢還。而且這個裝機量對縣里來說,是有盈余的,足夠支撐到農村人口都進城了。多余的發電量,還可以賣給市里,可以頂賬還貸款。
煤炭的供應同樣有保障,晉陵永遠都是講究的,跟晉省相關單位議價的時候,比計劃供給的價格多結算了一些,也照顧一下晉省人民,大家都不容易么。
眼下急需發展,于是王又增添了許多人手,雖然火電廠的建設不是人多就能更快很多,但多多少少也能提一些速,能早一天就是一天。
包括王也沒事兒就去現場,幫助他們解決問題,避免犯錯反工,也能更提高一些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