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楚哪些是壞人。關鍵沒有多少油水,好像有銀礦、但不知道在哪里,又隔著海,諸島上住了一堆野人,一時間著實無從下嘴。
何況還住在三晉之地的南匈奴、秦亮都沒顧得上,怎么有空理會倭人?眼前晉朝的心腹大患,依舊是東吳割據政權!吳國武德稍弱、只是相比中原,實際人口多、戰力強,把周圍的山越等部吊起來打。..
這時荀勖說了一番論:「倭王需要我朝策封、明文認可,以提高倭王在其國中的地位和威望。而此事對我朝也有好處,遠人來服、萬邦朝賀,可彰陛下乃天下共主!」
秦亮聽罷,頓時微微頷首。荀勖之不無道理,相比那點貢品和回禮的財貨多寡,征治利益確實更重要!即便后世、國家也需要得到各國的承認,這是政權合法性來源之一;晉朝無須如此,但如果能得到更多地方的認同,總是一件好事,對朝廷威信大有裨益。
一旁的諸葛誕也揖道:「洛水南岸的四夷舍,已修建完成。臣請將邪馬臺使者、安頓到四夷舍,以待陛下召見。」
只要大臣們的方案、沒有明顯的問題,秦亮一般都不會反對。畢竟繁多的政務,還得靠大臣們處理,秦亮一個人根本忙不過來!他當即回應道:「就這么辦罷。」
修建四夷舍、也是大臣們主張的,秦亮沒有反對而已。
城南洛水上有一道浮橋、名曰永橋。高平陵事変時,司馬懿派兵防守的就是那道浮橋,把曹爽的人馬給擋在了南岸。永橋南邊是一處河灣地,那里本來有個市集、名曰永橋市。
朝臣設計修建四夷舍,便位于洛水之南;先把永橋市給南遷了,接著建造四夷舍在永橋市南側。
而在原先的河灣地騰出來、挖了一條短運河,這個地形能縮短河道的距離;運河上又修建了一道拱橋。因為洛水太寬,直接建造拱橋的想法行不通。
這樣一來,洛水上的船只、便不必再繞行北面的陽渠,可以直接沿洛水東西連通!船只行至永橋附近,便進入那段運河;運河的拱橋下方可行船,浮橋卻不行。
晉朝官員非得把四夷舍修到洛水南岸,還是因為不太信任外人。諸夏好像都是天生的保守主義者,從上到下概莫如此,既想與更多的異族來往,又很有防備心、很難真正接受外人,春秋時期就有非我族類的論。
還有一些外邦人來了洛陽賴著不走,朝廷會為使節提供食宿、但不想長期養著一幫賴皮客人;便專門在四夷舍對面、修建了四夷里,讓那些人暫且住在里坊內,自己想辦法生存,待錢財花完、就不得不走了。
_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