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結果倒真的令人意外,在江蘇,有錢的官員們喝花酒談不上是風流韻事,也絕非什么丟人的事情。江蘇的宣傳并沒有讓江蘇百姓覺得人民黨都是些道德敗壞的家伙。反倒讓他們覺得人民黨公務員有錢,有地位,都是些大人物。
調查結果沒有讓伍翔宇感到輕松,他反倒是認清了形勢,在江蘇的政治戰役將是一場移風易俗的真正硬仗。江蘇人民對世界的看法,與人民黨對世界的看法的確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世界。
陳克有與伍翔宇差不多的感受,但是對象不是江蘇人民,而是針對德國共產黨。從戰略上講,如果能夠形成中蘇德三個紅色國家聯盟,別說解放世界島,就是推倒全世界的資本主義體系,都是有一戰之力的。
小胡子不愧是天命之子,這位一生躲過幾十次暗殺的人物,即便在歷史的激烈變化中依然發揮出了自己的好運。他的興起與歷史相差不多。
人民黨從來不搞暗殺,陳克對此也沒什么興趣。戰爭不可控,歷史也不可控。陳克最大的優勢不是搞亂歷史,而是盡可能的利用歷史。所以小胡子開始鬧起來之后,陳克沒有去打壓納粹勢力,而是與德國共產黨聯絡。陳克建議德國共產黨針鋒相對的與納粹進行斗爭,盡最大努力團結組織德國群眾。
秉持著自己抄襲歷史答案的習慣,陳克給德國共產黨開出的藥方主要有三個。第一、建立街頭戰斗隊,以有禮有節的方式與其他政黨的街頭暴力行動采取針鋒相對的戰斗。第二、以德國人民能聽懂的,尋找罪人的方式反對食利階層對人民的盤剝。第三、組織生產自救活動。以共同勞動,易物交易的方式維持失業群眾的生活。第四、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德國進步勢力。
德共不愧是發達工業國的共產黨,的確有著高端大氣上檔次的一面。仔細分析陳克的建議之后,德共大吃一驚。不僅僅是大吃一驚,還有大吃一斤的惡心感。這政策首先就要求德共參與街頭流氓斗毆,其次,就是要反猶,最后,就是向群眾許下種種“虛偽的承諾”,反正目的就是一個,不擇手段的掌權。這哪里是社會主義大國領袖的建議,這是一份徹頭徹尾的陰謀家兼投機份子的策劃。德共很不客氣的拒絕了陳克的建議。
德共認為陳克是陰謀家兼投機份子,陳克不生氣,他只是覺得德國共產黨純盤就是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的典型案例。德國掌權的是有產階級,德共混在議會里面想通過搞議會斗爭取得政權本來就很可笑。德國國防軍根本不支持德共,德共手中根本沒有有組織的武裝力量,還自作清高的裝模作樣。怪不得歷史上德國共產黨被納粹黨給鏟除掉了。一個小小的國會縱火案就能搞掉德共。
至于德共居然拒絕反猶,這是最不可思議的一件事。反猶在歐洲可是政治正確性的表現。不反猶太民族是可以的,但是在德國好歹也公開指責公開反對猶太投機商人的惡行。德共以為自己是耶穌么?說了共產主義的道理,就能在海面上行走?還是能展現五魚二餅的神跡?沒有實現這些神跡的能力,那就老老實實說些人民能聽懂的話。
上有有產者與帝國主義國家反共產的共識,作為德國中堅力量的國防軍又根本不待見德國共產黨,好不容易遇到大蕭條,德共不說千方百計的去擴大自己在人民中的影響,切切實實的給人民做些事情。同時積攢德國共產黨手中的軍事力量。
拋棄了這些辦法,而去走議會斗爭道路,德共真的是相信歷史唯物主義么?這是陳克的疑惑。
事情到了這個地步,陳克也沒辦法了。如果德共屬于可以救藥的范疇,中國是可以在后面真正幫一把的。德共爛泥扶不上墻,人民黨也不可能在這注定失敗的方向上投資。人民黨情報機構只能很遺憾的把德共也當作失敗案例來對待。也就是說,詳細記錄納粹黨的興起,以及德共的失敗。作為社會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案例。
除了這些事情之外,陳克整個1931年只干了一件事,就是建立國家實驗室與生產之間的科技體制。作為鐵路子弟,陳克對高鐵的發展有不少比較多的了解。甚至可以說,中國生產與科技創新的扛鼎之作,就是高鐵的發展。中國引進的不僅僅是大量技術,更重要的是引進了歐美先進的科研機制。
在高鐵研發過程中,外國技術作用有限,甚至可以說很有限。關鍵的是這套機制,哪怕是一個螺絲釘出了問題,都要送到實驗室進行研究。研究的方向可不是僅僅限于怎么樣能不出問題,而是首先研究出來為什么會出事,用一個簡單的比喻就是“十萬個為什么”。
是材質問題?是氣溫問題?科學上沒有偶然,只有根據規律的必然。這就需要海量的實驗來完成。要研究的不僅僅是發生的一個小問題,而是與之相關的各種規律。
例如北方寒冷氣溫下的膨脹率,這需要的可不是以度為單位的實驗,而是以十分之一度為單位的實驗。各種金屬配比也不是以1%為單位,而是要以0.01%為單位。光為了能夠精確控制這些材料里面的配比,就是一場材料學的革命。
這些基礎研究沒有任何捷徑可走,就是不斷的鉆研,實驗。人民黨的工業薄荷醇生產獨步天下,這是陳克在大學時期,一次日本人來他們學校作報告。兩位日本教授的報告沒什么特別的。一位專門搞薄荷醇生產的教授從舉止上倒更像是中國人,他講述了自己搞催化劑的問題。這位日本教授實驗了幾百上千次,全部失敗。最后從一位朋友那里弄到了剛生產出來的一種新催化劑,含量以毫克計算。就解決了工業催化劑轉換手形碳問題。
科學的必然性是化學反應的必然性,找到這些必然性,只能靠嚴謹的科學態度,靠了大量的錢財、人員、實驗、數據歸納總結來一點點的積累。
這是誰都邁不過去的門檻。
1932年3月,陳克才算是初步離開了這方面的工作,該講的、該說的,陳克都辦了。從毛主席那里學來的“科技反權威,反壟斷”思路,陳克也盡力推行了。實踐面前人人平等,只要是一個團隊里面,不分資歷,不分年齡,人人都該有發權。
當然,反權威不等于是想方設法干掉權威自己去當權威,然后利用自己的權威打壓其他人,這還是封建那套。與以往一樣,陳克在科學界也做了“反封建”“反平均主義”等等看似矛盾,卻根本不矛盾的諸多發。
陳克強忍住,才沒有宣傳中庸之道。絕大多數讀中庸的人,根本就沒理解中庸到底在說什么。而且生產力發展到現在的工業化時代,中庸也必須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工業時代的一切社會行為乃至個人行為,都要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這種觀念恰恰是最難建立。
_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