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四月中旬,中日雙方達成了最后的紙面協議。自始至終,中方都沒有談及關于孫中山臨時政府的事情,日方也沒有談及。停戰其實已經在事實執行,至少人民黨奪取天津之后火車一趟趟的在關內關外奔行。當協議簽署之后,遠東秩序以法律形勢得到了確定。人民黨、日本方面、英國方面,沒有一個人相信這和平能夠長久維持下去,但是每一方都認為現在需要和平。而且每一方都相信,時間是站在自己這邊的。
協議簽署后的第三天,已經到了北京的宮崎滔天就帶著二十幾名朝鮮志士前往東北。出發前,這些人都接受了足夠的訓練。他們的目的也很簡單,進入朝鮮北部,聯絡當地的朝鮮志士,發動朝鮮群眾,為解放朝鮮打基礎做準備。
宮崎滔天固然是一個很理想主義的人,卻不是一個憨直之輩。他知道人民黨這次與日本簽署和平協議,他也知道人民黨在大戰略層面也沒有破壞這個協議的打算,他更知道人民黨是一定要奪回朝鮮的決心。這些看似自相矛盾的想法統統歸于一個事實之下,那就是人民黨在朝鮮并沒有根基。當下這些朝鮮志士們就是要為以后朝鮮的解放打下根基。
朝鮮沒有多大,火車也很少,這幫朝鮮志士們從來沒有機會連著乘坐幾天幾夜的火車。對于中國土地的廣袤,這些朝鮮人甚至已經麻木了。盡管最初的時候他們看到什么都會感到驚奇。特別是火車經過無邊無際的黃淮大平原與華北大平原的時候,鐵路兩邊那整齊的田野,鐵路兩邊那整齊的軍隊般看不到頭的整齊樹木,實在是讓朝鮮志士們大開眼界。這種整齊絕非是天生的,每一片田地之間都會種上最少兩排樹。除了防風固土之外,樹林也能起到劃界的作用。對于多山的朝鮮來說,這種設計并不合適。而朝鮮志士們驚嘆的則是這些尚且不算高大的樹木到底需要多少人力來完成。這種森嚴的布局意味著人民黨對治下的統御能力。有這樣強大的組織作為后盾,朝鮮志士們也感到信心在不斷增加。
等火車到了安東,宮崎滔天就感受到了戰爭的氣氛。這座城市現在已經變成了一個大軍營,到處都是軍人。操演訓練的聲音幾乎是整日不停。這些人并沒有安東停車,他們又坐車到了本溪湖,前來迎接的部隊同志帶著朝鮮志士們前往長白山。人民黨在山區已經布置了交通線,朝鮮志士們需要的就是沿著交通線進入朝鮮開辟朝鮮的根據地。
“宮崎先生,您辛苦了。”樸右熙知道要與宮崎滔天分別,情緒也比較激動。
宮崎滔天笑道:“回到朝鮮后要小心。”
樸右熙還沒說話,另一名朝鮮志士金成日就插話進來,“我們一定會盡快完成任務,志士希望人民黨能夠全力支持我們。”
“這是自然。”宮崎滔天笑道。
該說的路上早就說完了,這幫朝鮮志士們這次的工作也不困難,他們先要做的是回到朝鮮,建立起朝鮮那邊的交通線。
大家依依惜別后,檢查了一番武器,朝鮮志士們跟著人民黨帶路的同志向著茂密的山林深處開始行軍。宮崎滔天看著小隊的身影最終被茂密的樹林遮蔽住,心中也只能祝福他們能夠一切順利。
交通線意味著有了補給點,有著便于行動的道路。朝鮮志士們還算是順利的進入了朝鮮。他們中間大多數人都是朝鮮北方人,按照最初計劃,越過邊界線之后大家就先各自回家,先在故鄉安頓下來,聯絡當地反對日本的朝鮮人。然后建立起一個整體交通線。
樸右熙是漢城人,金成日與金六齡是平壤人,其他志士哪里的的都有。作為未來中日戰爭的朝鮮帶路黨,他們發現與自己離開的時候不同,朝鮮北方到處都能見到日本軍營,往來盤查的關卡數量增加了很多。眾人好不容易繞過去,上了大路之后眾人就紛紛散了。
金成日與金六齡經過十幾天的跋涉,總算是回到了平壤。平壤現在到處都是日本人,兩人專門晚上才進入了平壤,抹黑分手后,金六齡就往自己家去了。但是剛接近自己家,突然路上傳來了一陣吵鬧聲。一大隊日軍打著火把沿路而來,金六齡連忙躲在路邊。幸虧他對這里熟悉,好歹沒有被日本人已經發現。只見在火把的照耀下,日軍隊伍里面有幾個繩捆索綁的朝鮮人被日本人用繩子栓成一串,跌跌撞撞的被拖著走。
從暗處偷偷看著荷槍實彈的日軍還有那些被抓的朝鮮人,金六齡的心臟撲通撲通狂跳,他忍不住想:難道日本人發現自己這些朝鮮志士們回來了?
_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