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中國驟變的局勢,英國公使館也緊張的討論著對中國的政策。
人民黨無疑已經是敵人,不過人民黨好歹表態堅決不加入協約國與同盟國陣營,這算是唯一能讓公使館松口氣的地方。英國會想盡辦法打擊人民黨勢力,只是打擊也分眾多形勢,如果人民黨當下公開要求加入同盟國,英國只能調動在遠東的所有力量猛烈打擊人民黨勢力。人民黨表示絕對不加入同盟國,而且現在也沒有任何事件可以證明人民黨私下與德國勾結,這好歹可以讓英國不用花費巨大財力武力親自組建軍事打擊。
即便如此,英國方面只是感到壓力稍微變小一些。在是否支持北洋這件事上,英國公使意見很不統一。北洋屢戰屢敗,最近又有了新的大敗。如果北洋無法戰勝人民黨,所有的投入都會血本無歸。
“我們讓日本出兵如何?”參贊們提出了這個建議。
日本與英國簽署了英日同盟,締約國雙方相互承認有權保護自己在中國和朝鮮的利益,如英國在中國的、日本在中國和朝鮮的“特殊利益”遭到他國威脅,或因中朝內部發生“騷亂”而受到侵害,兩國有權進行干預;締約國一方為保護上述利益而與第三國作戰時,另一方應嚴守中立;如締約國一方遭到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進攻時,另一方應予以軍事援助,共同作戰。條約有效期為5年。在秘密條款中還規定兩國海軍應配合行動,在遠東海域保持優勢。英、日同盟是針對俄國的軍事攻守同盟,也是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工具。同盟訂立后,日本加緊擴軍備戰,發動了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1905年兩國簽訂了第2個同盟條約,承認日本對朝鮮的“保護權”,重申在遭到任何第三國進攻時,應提供軍事援助。1911年簽訂第3個同盟條約。
“日本方面已經根據條約加入了協約國,而且日本方面已經多次提出要根據條約出兵中國。”英國駐日大使專門趕回來參加會議,他向英國公使轉達了日本方面的意見。
日本方面急切的心情英國完全可以理解,美國這根攪屎棍滿世界給英國添亂,原本美國是日本生絲最大的買家,可美國與人民黨達成協議之后,生絲全部從中國進口。人民黨極大的擴大生絲出口量,提高生絲品質,降低生絲價格固然是原因之一。不過美國政府打擊日本這個英國遠東打手的意圖也再明顯不過。
生絲買賣占了日本對外貿易將近一半的份額,美國的貿易壁壘,人民黨的無情競爭。導致日本出口迅速萎縮,這兩年的日子極為難過。
而人民黨的化工品,鋼鐵制品,都在進入日本市場,由于人民黨對日本并無商品購入需求。在日本賺取的順差,人民黨就用來收購日本的黃金、白銀乃至日本市面上的英鎊。這些行動狠狠打擊了日本的金融秩序。把日本政府弄得極為惱火。
不過惱火歸惱火,英國為了定額貿易協議,一度壓制日本,不讓日本胡作非為。眼下局面發生了極大變化,日本方面忍不住想動手,也是完全可以想象的。
“要不要讓日本自由行動?”漢弗萊爵士問公使,“庚子年討伐清政府的軍事行動,日本其實是聯軍中數量最多的部隊。占了大概三分之二的比例。”
公使沉吟了一陣,他問英國駐日大使:“日本到底想對誰出兵?”
這個問題問到了點子上,駐日公使對此也不很清楚,“日本方面只是提出了根據《英日同盟》對中國出兵,我也問過這個問題,日本方面含糊不清。不過據我的觀察,日本想出兵的對象有兩個,第一個,也就是最重要的是袁世凱北洋政府控制下的東北,第二個則是上海。”
這個回答引發了幾聲冷笑,日本的如意算盤倒是打的極好。東北和上海都對日本有重大的利益。日本垂涎中國東北已久,而上海則是中國最發達的沿海城市。如果日本準備進攻人民黨,英國人還是肯放開日本的項圈。不過當下日本根本不是考慮對人民黨作戰,而是希望通過戰爭攫取利益。英國人當然不可能答應。
“難道日本方面沒有進攻青島的計劃?”漢弗萊爵士帶著輕蔑的語氣問道。人民黨奪取青島之后并沒有撤軍,而是在青島開始建設起自己的基地。作為膠東半島的新興工業城市,想打擊人民黨的力量,莫過于對這塊“飛地”動手。
駐日公使答道:“這倒是沒有聽日本提起?我個人懷疑日本方面在這件事上已經和袁世凱接觸過。”
“那就把這件事弄清楚。日本到底想怎么動手。如果日本要進攻青島,我們倒是可以暫時默許。”英國公使答道。
“那么催促袁世凱加入協約國的事情要不要進行?”漢弗萊爵士問道。
“可以暫時以私人身份詢問一下袁世凱的意向。我們此時不用著急。而且我們不能只關注北洋和人民黨,也該與中國其他省份的代表接觸一下。”
1914年9月12日,日本代表在得到了英國的縱容暗示后,立刻派人與袁世凱接觸,“大總統閣下,根據《英日同盟》條約,日本在中國和朝鮮的“特殊利益”遭到他國威脅,或因中朝內部發生“騷亂”而受到侵害,英日兩國有權進行軍事干預。當下人民黨與北洋政府處于交戰狀態,我們覺得有必要幫助你們收復青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