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v id="cxiam"></div>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1. <em id="cxiam"></em>

      落地小說網

      繁體版 簡體版
      落地小說網 > 天幕紅塵 > 第三十九章

      第三十九章

      一位答辯委員問:“我們不需要學習前人的經驗嗎?人類不是在一代一代的知識積累中得以進步的嗎?這是兩問一題;并作一題回答。”

      方迪回答:“知識包括了定律和經驗,但現在討論的主題不是給知識劃分范疇;而是討論經驗與因果律的關系。見路不走是不唯經驗、教條;不是排除經驗、教條;不唯就已經包含了學習、借鑒。任何一個成功的經驗起初都不叫路的,走的人多了才叫路。見路不走是更接近科學的思維,不表示路就沒用了,對于不能理解見路不走的人;見路就走也不失為一種方法;至于能走到哪里就得靠碰運氣了。人是懶于動腦、勤于動心的,喜歡把某個條件放大為成因的全部,這樣容易比照,容易獲得信心。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大家都是人,別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事實不是這樣的,別人能做到的我不一定能做到,都是人只是其中的一個條件,只有我具備了別人能做到的全部條件,我才可能做到,而事實上我很難悉數復制別人的條件,只有根據我的條件去做我能做到的,才是不脫離實際的。”

      另一位答辯委員問:“見路不走,人怎么出行呢?不看路標見路就走,實際生活里有那么傻的人嗎?如果沒有,你的命題還有意義嗎?”

      這也是一個故意混淆概念和邏輯關系的提問,考的是答辯人的思維。

      方迪回答:“如果事物都是肉眼能看到的,那就簡單了,相信誰也不會傻到不看路標見路就走。問題是很多事物是需要用思維的眼睛去看的,識別一條馬路簡單,識別一條思維的路就不那么簡單了,我不知道有多大的可比性。思維的認識方法,中國人叫解放思想,世界人民管它叫智慧,佛教稱之為開天目,可見比肉眼的認識要困難得多。

      主答辯問:“我明白你的意思,也同意你的觀點,但我們是不是應該有個更容易讓人理解的提法呢?比如:正確的路。”

      方迪回答:“我認為,正確的路是一種正確的、保險的、不出錯的、同時也是沒有質性甄別和無從操作的表達方式,請原諒我冒昧,如果因為還沒有一個公認的叫法而放棄了可能的表述方式,這是不夠積極的。路包含了模式、經驗、教條,不管用什么提法,首先要把這些東西剔除出去,要有質性甄別,強調、突出走因果,走條件的可能。我非常贊成老師的觀點,應該有個更容易讓人理解的提法,但是以我現在的能力我無法回答這樣的問題,我把老師的這個問題當做課外作業留給自己。”

      主答辯微微一笑,看了看兩個答辯委員,然后對方迪說:“你可以下去了。”

      方迪畢業了。

      方迪感謝老九的那個筆記本給她幫了大忙,在她看來,五分抄襲、三分思考、兩分臨場發揮,就這么蒙混過關了。

      畢業典禮,頒發學位證書,穿學位服拍照、狂歡……永不褪色的程序。(未完待續)

      _f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2. <div id="cxiam"></div>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1. <em id="cxiam"></em>

        最近日本韩国高清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