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杜有忠考秀才,那完全是瞞著大家伙兒的,她擔心也擔心不著。這一次就操心了很多了。
其實這一趟跟著去鄉試的也有好幾個人呢,就說這書院里,還有個康秀才。
康秀才家里見到杜有忠這邊還弄了一個騾子車,也就和杜家商量好了,搭著車一起去,這個要求也不算高,人多還熱鬧安全一些,所以杜有忠哥倆沒有什么意見。
杜有忠他們去省城了,而杜榆和大郎他們也接到了外出游歷的胡鑫的信,胡鑫在信里寫他一切都好,出去一趟,果然漲見識,風土人情都比在家里固步自守要好的多,告訴他們,自己一切都好,讓他們不要擔心,還讓他們不要忘了給他寫信,他這一段時間都會在這個地方,另外每個人都問了安,還有一封給家里的信,請表弟給托人帶回去。
“大表哥在外面逍遙自在,多好啊。”杜二郎一臉的羨慕。
杜榆說道:“那二哥也趕緊考上秀才,就可以跟大表哥一樣在外面逍遙快活了!”
杜二郎臉垮了下來,“我沒有大表哥那么聰明,要考秀才,那得多少年那。”看來自己是沒有那個運氣出去了。
杜大郎笑道:“現在就泄氣,以后可咋辦?以后多看看大表哥寫的信,他信里寫的你看一遍,也好比自己走過一遍一樣。”
從杜有忠去省城后,胡氏他們就深居簡出的,免得給自家男人惹麻煩。
要不是還有兩個兒子在這書院讀書,她肯定是要回家里去了。
畢竟住在這邊,她總覺得有占便宜的想法,自己丈夫不在這里教書,這邊就少了一個教書先生,還住著書院的房子,真的是有些心里不安。
不過楚夫人倒是派了王婆子過來幾趟,每次過來不是帶些水果,就是帶些點心之類的。
楚夫人的大兒媳袁氏,見婆婆這一趟趟的給杜家送東西,心里就泛起了嘀咕,以往也是有人去考舉人的,也沒有見公公婆婆這么上心過。
再說了,就算是考上了舉人,也不過是個小小的舉人,她公公還是進士出身呢,用不著這么對人熱情過分了。
莫不是還有別的打算?袁氏是楚院長同年的女兒,如今她父親還是在外面做官呢。
對于公公放著官不做,到書院來教書,袁氏倒是沒有什么抱怨的,這要是去做官了,天南海北的到處跑,還不如到書院穩定下來好呢。
猜不透公公婆婆的心思,袁氏也懶得打聽了,或許就是自家公公又愛才了唄。
不光袁氏有這樣的疑惑,就是楚夫人也有同樣的疑惑,和自家老爺說出來,也好讓心里不再胡思亂想。
楚院長笑道:“我倒是覺得杜有忠他們幾個以后都會有出息,至于對他們好,非要有什么理由才要對他們好嗎?都是從我這書院走出去的,他們好了,我們書院也跟著沾光。”
“那老爺不會打著以后還要結親的目的吧。”楚夫人問道。
要知道杜有忠那邊還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另外還有一個中了秀才的侄兒。他們家這邊,老大的大女兒年歲和杜有忠的兒子也相差不了幾歲。
但是杜家畢竟是從鄉下來的,如今家都還在鄉下呢,怎么能和這樣的人結親呢,縣城里多少好人家等著和他們結親呢。
楚院長說道:“凡事兒沒有絕對,你也別覺得是人家高攀了,或許別人還覺得我們這樣的人家吃不得苦,寧可找個鄉下的人家呢。”
楚夫人聽著氣樂了,“這還真真是,得了,你這個老頭子說話沒有個準兒,咱們雖然現在是呆在縣城,可是關系也不少,單說你這么多年的學生,你也算是桃李滿天下了,哪里找不到一個好親事?我勸你,到時候給我們孫女找親事的時候,也得問問她爹娘的意思,不然弄得長輩和晚輩不和氣,那就得不償失了。”
楚夫人倒是沒有怪杜家的意思,總之,以后再慢慢看吧,各人有各人的造化,要是這次杜秀才沒有考上舉人,那和他們結親,是絕對不可能的。
而且呢,杜秀才的兒子年歲也不大,說不定人家不樂意這么早就結親呢。
過了一段時間,大姑母杜蘭那邊有了喜事兒,是給那邊的大寶哥大栓子定了親了,大栓子今年十六歲了,這個年歲,是應該找親事了。大姑父和大姑母家,家里的條件很不錯,又有手藝,而且還有個當秀才的舅舅,所以想著結親的人家很多。
作者有話要說:今天要送紅包啊,大家撒花吧,謝謝大家的支持!
_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