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說,至少在現在的卡里普特看來,未來德美兩國能爆發大規模地面戰的也只有非洲西北部地區了。至于說印度洋方向?整個西印度洋幾乎就是同盟國的內海了,美國人想要過去也不容易啊。
“在我看來,美國人的硬件雖然很不錯,至少在炮兵、后勤、步兵裝備以及通訊方面在未來肯定處于一流的水平。但是總感覺他們的陸軍戰略戰術卻非常的落后,在未來,裝甲部隊和裝甲步兵將是陸軍的核心,他們將是進攻的發動機,是機動防御的骨干。但是在我看來,美國陸軍的裝甲部隊研發依然是圍繞步兵展開的,不僅僅是現在,在可以預見的未來,美國陸軍的似乎就沒有考慮過對付坦克!他們未來的坦克大部分裝備的都是榴彈炮,而不是加農炮。”卡里普特說道。
德國陸軍開始研發的時候對坦克和突擊炮有著非常明確的目標的,比如說最早的蟋蟀式坦克,上面的40mm機關炮其實主要是為了掩護步兵作戰,算是低配版戰車,而胡峰式突擊炮兼容了反裝甲和對付掩體的任務。沒辦法,你不能指望在1戰前搞出一個性能還算可以的,裝有旋轉式炮塔和75mm加農炮的戰車。
然后到了狼式坦克的時候,其主要任務還是為了對付坦克而生,否則,75mm加農炮完全可以換成88mm榴彈炮,前者彈頭重量7公斤上下,后者的彈頭重量10kg,如果是榴彈的話,肯定是后者更好,而且火炮重量說不定更低。而狼式坦克在隨后的戰場上也證明了它的價值,在巴爾干半島、小亞細亞以及西線,把英法聯軍的坦克打的七零八落。
如果說1戰中德國裝甲部隊還處于萌芽狀態的話,那么在未來的裝甲部隊發展計劃中,德國軍方對坦克、突擊炮以及坦克殲擊車做了非常明確的界定和劃分,并且為不同的裝甲單位制定了特定的任務。
坦克自然分成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中型坦克的設計要求突出在一個性價比上,它首先要便于生產,擁有可以摧毀對方絕大部分坦克的火力以及在一定距離上有效抵擋對方等級別坦克火力的正面裝甲。火炮配屬以中等口徑的加農炮為主,開始的時候可以使用后世德國人的75mml48火炮。到了戰爭中后期,如果壓力大可以換裝類似17磅炮這種級別的火炮。畢竟英國人可以在謝爾曼上裝上17磅炮,德國人為什么不可以?
至于說重型坦克自然就是要針對所有對方出現的以及可能出現的目標了,必須保證正面可以在較近距離上擋住對方95%以上的火力。側面可以借助角度免疫對方中型坦克的攻擊。而重型坦克本身擁有的火力足以擊毀對方最強的坦克!重型坦克數量不會很多,但是卻是進攻的矛頭,用于撕開對方嚴密設防的防線,同時在大規模坦克戰中發揮支柱作用。
實際上,以2戰的攻防水平,造出一款正面夠硬的坦克并不難,最難的是兩側也要一定的防御能力。德國人的做法是用噸位換防御,俄國人的做法則是拼角度。以空間換防御。結果最終出來的結果就是德國人造出了70多噸的虎王,大而無當。俄國人最終搞出來is2m坦克,(is3出來了,但是數量太少。)數據很不錯,但是細節問題不少,比如說超大的d25t火炮炮塔導致的力矩過大旋轉緩慢,以及才28發的備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