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效果如何?”卡里普特問道。
“感覺還不錯,士兵們擁有了可靠的中距離中距離交戰武器。”加蘭德少校說道。至少比法國人的紹沙強多了。
“怎么說呢,就我個人感覺,這支全自動步槍是一款非常不錯的民間收藏品,他外形優雅,重心也很不錯,拿在手中無論是用于射打獵或者打靶都很好。但是如果用在戰場上并不好,尤其是不適合用于激烈對抗的戰場。”卡里普特大將說道。“如果說你射擊的加蘭德步槍可以打80分的話,這款武器最多65分。”
“可是士兵們感覺用的很不錯啊。”就在這個時候,這款武器的設計者,約翰.布朗寧開口說道。他倒是沒說謊,至少在之前,美國陸軍舉辦的“老兵油子武器評價”活動中,這款bar機槍的評價就要比加蘭德高不少,憑什么德國人說加蘭德的設計比他的bar要好?
“是這樣,加蘭德先生的設計至少讓m1半自動步槍很好的完成了他的定位,即作為一款不錯的半自動步槍。但是這款bar呢?他的定位是什么?在德國陸軍步兵體系中,即使在有半自動步槍的情況下,步兵班排的火力支柱依然是機槍,這就要求機槍有很高的射速以及較大的彈容量。但是我在貴軍中沒有看到,甚至在連一級中,我只能看到重武器排中的勃朗寧水冷機槍可以配得上支柱倆字。”卡里普特認真的說道。
這就是作戰理念問題了,德國人考慮的是如何在大規模陸軍交戰中取得優勢,所以他們對武器的火力要求比較高,而且因為歐洲戰場補給比較順暢,所以不用擔心彈藥補給問題,機槍射速可以調高一些。但是美國人的想法也有道理,畢竟這一次美軍是在萬里之外的太平洋島嶼上作戰,美軍是進攻的一方,尤其是在叢林戰環境中,步兵的機動性非常重要。
德國的mg機槍相對于他的火力來說12kg的空槍重量已經是很不錯了。但是對于美國大兵來說,這個重量依然比較大。而且美國人覺得在叢林作戰中不會存在長時間機槍對射或者壓制的情況。畢竟叢林戰交戰距離很近,反應更快,更敏捷的bar會更好一些。要說美國人選擇bar完全沒有道理,那也是不對的。
今天兩更~~~!求訂閱求打賞~~~!!
_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