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目前的情況,奧地利至少可以從俄屬波蘭獲得3到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以及至少三分之一個白俄羅斯。這些地方就已經不少于羅馬尼亞了,但是這僅僅是個開始,后世的摩爾多瓦以及大半個烏克蘭都會讓巴伐利亞和奧地利平分!而如果匈牙利不能表現出足夠的價值的話,那么奧地利至少可以再獲得15萬平方公里的烏克蘭肥沃的黑土地、煤礦以及其它資源!那么好了,匈牙利怎么可能看著這么大一塊蛋糕從自己面前溜走呢?
而正因為抓住了這一點,所以博魯西諾夫才能確定對手會在淺層陣地和自己打一場消耗戰!而同時發動多點攻擊,而不是像之前那樣集中兵力一點突破也是有原因的,最重要的自然是匈牙利人比較弱,俄國人不用像突破奧地利陣地那樣需要集中兵力。(什么?你說突破巴伐利亞軍團的陣地?這個啊?想想就行了。)而另外一點就是讓匈牙利人不知道俄軍的主攻方向是哪里,從而四處堵漏,造成己方體系的混亂,今兒為俄軍第二階段的突擊創造條件!
戰爭這東西本來就是一個比誰能犯更少的錯誤的游戲,攻擊方向判斷錯誤,該堵的地方沒堵上,那么離失敗就不遠了,通過多點攻擊試探對方的陣地,然后找出薄弱點,一**死,就是博魯西諾夫這次戰役的精髓!
在經歷了第一階段的雙方步兵大規模的消耗戰之后,雙方損失應該都很大,戰線應該也被打的千瘡百孔了,而這個時候,俄國人殺招就來了!10萬騎兵是這場戰役中的殺手和關鍵!如果是陣地戰,騎兵部隊的戰斗力還不如步兵,畢竟騎兵缺乏重武器支援,這就好比庖丁解牛,最開始劈開大骨頭必須用重錘,然后再肢解對手的時候再用薄而快的利刃!
而博魯西諾夫就是利用這柄利刃來擴大戰果!俄國人兵力有限,裝備也不足,所以無法向巴伐利亞軍團那樣在打穿對方陣地的同時合圍對手,但是沒關系,烏克蘭糟糕的基礎建設彌補了這個問題。
在波蘭,單位面積上的鐵路和公路密度是烏克蘭地區的6倍以上!如果只是突破而不是兜住的話,敗退的一方可以通過各種交通線迅速后撤,進入第二條防線,這也是波蘭戰役的難點。但是在烏克蘭就沒問題了,只要把幾個關鍵的補給點感到,掐住為數不多的幾條公路,那么崩潰的匈牙利軍隊不用打也被耗死了!
至于說對方的支援嗎?如果巴伐利亞軍團處于中間,緊靠著匈牙利軍團的話,那么博魯西諾夫還要顧忌一下,但是現在,巴伐利亞軍團在烏克蘭北部和白俄羅斯一帶,就這個距離好幾百公里,所謂的機動優勢,在糟糕的路況下跑完全程需要多少時間就真的說不準了,而且冥冥之中,博魯西諾夫感覺巴伐利亞似乎不會對匈牙利軍隊的傷亡感興趣!
至于說集中火力,這個就不用說了,秉承一貫俄國式的冷血,不對人員傷亡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只要武器能留下……。然而現在,為了保證主要突擊點的輸出足夠,以及騎兵的輕炮數量足夠,博魯西諾夫也不介意讓大部分的部隊用鮮血和輕武器撞開對手的防線。
然而這種集中火力固然有優勢,但是缺點也是明顯的,那就是火力支援缺乏靈活性,這一點在歷史上2戰中都有所體現,哪怕是到了2戰后期,蘇軍的大縱深戰略玩的爐火純青了,他們的炮兵機動依然呆板,火炮部隊只能按照預定的線路機動,如果一旦脫離,那么補給就很成問題。而且所謂蘇軍的萬炮齊發,火力密度超高這個說法對不對呢?有道理,但是要分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