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爾在軍事上是個門外漢,哈密爾頓爵士比丘吉爾強一些,人家怎么說也是久經考驗的大英帝國陸軍將軍,在幾十年的時間里為大英帝國的利益征戰四方。好吧,大部分打的都是治安戰......。所以他看出來丘吉爾單純在達達尼爾海峽的登陸戰是不可能成功的。所以他打算把事情搞大一些,考慮和希臘一起,從陸地上發動攻勢,同時做好硬剛巴伐利亞軍團的準備!
這看起來沒錯啊!漢密爾頓勛爵已經考慮到了戰場上的各種變數,并且提出了自己的意見——集中更多的兵力和希臘人一起,從陸上展開攻勢,而海軍和另外一部分登陸部隊同時在達達尼爾海峽發動進攻,從兩個方向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干掉對手!多好的計劃啊!
然而無論是丘吉爾還是漢密爾頓勛爵都忽略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他們都在不知不覺中將一場規模有限的戰役不斷擴大化了!當一場戰役進行到一半的時候,當一場戰役打到一定程度,在政治上有著非凡的影響力的時候,單純軍事上的考量就可能向其它方向偏轉!而歷史上的達達尼爾海峽戰役就是這樣!
要知道,剛開始的時候,整個英法聯軍登陸部隊也只有7.5萬人上下啊!然后呢。你可以說英法為了勝利,也可以說為了顏面,為了政治原因,協約國軍團不斷層層加碼!到最后居然有50萬的協約國大軍被先后投入到了這場注定勝算不高的戰役中!所付出的代價已經遠遠超過了最初的設想!
然而政治上的需求或者所謂的顏面并不能解決軍事上的問題,在達達尼爾海峽這種兵力根本無法展開的地方,投入再多的兵力邊際效應只會持續下降!所以,該打不下來,你就是打不下來......。臉皮有個卵用?最后還不是要收場?而戰場上的慘敗再一次影響到了政治上!
看看擁有絕對海上優勢的協約國艦隊,以及上六位數的登陸部隊,打一個被稱為“西亞病夫”的土耳其,居然久戰不下!打了整整十個月!你讓巴爾干那些騎墻派怎么想?你讓那些墻頭草怎么可能信任你英法的實力?于是,一系列連鎖反應發生了,保加利亞首先站隊!而歷史上希臘也重新和協約國保持一定的距離。然而塞爾維亞掛掉了......。(塞爾維亞表示為什么你們在達達尼爾海峽交戰,最后背鍋的卻是我?!)
其實發生這種層層加碼的事情在歷史上并不少見,不要說達達尼爾海峽戰役這一場開始策劃就存在各種漏洞,海陸軍上下紛紛扯皮的事情了,即使策劃好的戰役也同樣存在“玩大”的可能,比如說凡爾登戰役,其實法金漢開始的時候只是想打一場有限度的消耗戰,把法國人吸引過來,然后用德國陸軍引以為傲的炮兵將其收拾掉。然后,德國人就悲催的發現,關鍵時刻就是“管不住自己的手”啊,不斷的增加籌碼,然后消耗掉,然后再增加籌碼,再消耗掉,直到德國人打不動了,法金漢也因此下臺了才算罷手。
達達尼爾海峽戰役和凡爾登戰役雖然存在各種問題,也存在收不住手,知道什么時候開打,但不知道如何結束的典型。但是也是有情可原啊,至少戰略價值足夠大啊,達達尼爾海峽戰役成功了,土耳其就跪了!凡爾登要塞要是成功了,那就真成了碾碎整個法國戰線的碾盤了,而且開始的時候,作為進攻一方確實占有不少優勢,英法不用說了,絕對的海軍優勢。凡爾登要塞中的德國軍團開始也是很生猛的,戰損比那叫一個優勢啊,實際上到最后,把法國人兵力和火力占據絕對優勢的后期也算上,德國人還是賺,但是奈何家底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