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巴伐利亞王國駐奧匈帝國軍事代表給我送來一份文件,其中提到了奧地利王國應該建立一支以德意志軍人為主,部分捷克人為輔的單一民族軍事力量作為帝國力量的核心,這是你的主意嗎?我未來的妹夫?”費迪南皇儲決定說一些大家都感興趣,而且有積極意義的話題。
“是的,根據巴伐利亞駐奧匈軍事代表團傳回的消息,他們認為這種混合民族組成的部隊內部協調和掌控非常麻煩,直接影響了戰斗力。地方守備部隊的民族構成還比較單一,這還好一些,而國防軍的構成看成是一場民族的盛會,雖然可能有更好的裝備,但是戰斗力未必有守備部隊高。”王子想了想,字斟句酌的說道。畢竟要考慮對方的面子。
“但是這與我們的國策有些沖突,奧匈帝國歷來希望將境內的諸多民族融為一體,無論是行政、民生還是軍事都是這樣。我們將各個民族混編入軍隊中的目的也在于此。我們希望消除民族之間的隔閡。然而現在看來確實有效。”費迪南皇儲說道。
“這是國內政治問題,但是政治正確不代表軍隊就有戰斗力!您能想象在戰爭中一個團中有4個以上民族,而且語都不通的情況下的混亂情況嗎?”
“在南非,美國人的雇傭軍、布爾人的軍隊之間從來不會出現混編的情況!因為語問題就是個極大的障礙。這還是只有兩種語的情況,我很難以理解一個軍官如果掌握四種語的話,去處理諸多民族之間的矛盾的話,那么他還有多少精力可以用在軍事上?”
“不同的民族在對待戰爭問題上會有不同的看法,奧匈帝國強盛的時候是因為有一個以德意志人為主體,匈牙利人和捷克人為輔的強大軍團做后盾,而現在我們不應該淡化奧匈軍團的民族屬性,反而應該加強!奧地利王國中唯一值得信賴的只有德意志人,雖然他們人數還不到一半,但是好歹也有1000多萬。所以抽調出來組成一支強大的機動兵團是很重要的。”王子語重心長的說道。
奧匈帝國軍團的表現在1戰中糟糕表現一方面確實是實力所限,從軍隊裝備上就不如對手,火炮數量弱于俄國人,實戰中被俄國人一頓暴揍也可以理解,姑且還可以將其歸功到開戰時裝備不行,但是奧匈軍團在和塞爾維亞人打的時候也被一頓暴揍那是什么原因?
塞爾維亞論裝備可是弱雞中弱雞啊!塞爾維亞沒有自己的國防工業,軍隊數量也很少,一個只有四百五十萬人口的國家能調動多少軍隊?一戰開始時塞爾維亞正規部隊只有十二個步兵師和一個騎兵師,總共不過二十四萬七千人!加上臨時動員的部隊也不過四十萬。
而且他們的裝備也十分落后,一個師規模挺大,有1.5萬人和400騎兵,但是只有十八挺機槍和三十六門火炮,全軍能用的步槍也不過十萬把,火炮只有610門,這其中還有180門舊式火炮,重炮數量也不過40門!每門火炮的備彈不超過700發!
雖然巴爾干在戰爭開始后只是一個小的戰略方向,但是在這個方向上,奧匈帝國依然布置了接近240個營的兵力、519門火炮和392挺機槍,也許人數上要差一些,火炮單純看數量也少一些。但是大體也算相當吧。
但是誰知戰斗一打起來,在整個1914年奧匈帝國再巴爾干一線完全可以用損兵折將來形容,前世王子看過的蘇聯資料上說1914年奧匈帝國損失了約20多萬人,而塞爾維亞的損失不過是對手的6成左右。雖然這個數據有待商榷,但是可以確定一點的是,奧匈帝國在兵力相當的情況下打不過塞爾維亞......。